搜索

新闻资讯

公司动态
行业新闻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电话:400-388-3624
Q Q:9164338265
邮箱:admin@youweb.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48号

中欧体育官方网站普通高中教育范文10篇

发布时间:2023-10-22 12:20:07 作者:小编

  本次考察的目的是:了解**教育先进地区普通高中的办学情况,学习借鉴优质高中的教学管理、教学组织实施的经验,解读先进地区普通高中教学质量高效率、高水平成功的原因与操作过程。通过听取教研室领导、学校校长介绍,实地考察了解、深入课堂听课,深入教研组座谈、参与集体备课活动等形式,获得第一手资料。在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我市普通高中教学指导工作的基本思路与策略,全面提升我市普通高中办学效益,提高我市普通高中教育质量。

  **市教研室的教研、科研工作,组织体系完整,工作制度健全,常规工作开展有序。科研工作不搞纯理论研究,侧重于应用性研究。教科研课题坚持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并做到了教科类研究课题与教研类研究课题并举。教研室每年都根据教师的实际分不同的层次对教师进行短期培训。

  **设有市级高中学科基地9处。学科基地的主要任务为组织、承办全市的学科会议,组织试题的拟定与审定等活动,在全市学科建设中起带动与辐射作用。市教育局每年给学科基地拨付一定的活动经费,并依据高考成绩给与一定的奖励。学科基地的设置、组织管理由市教育局负责,学科基地的业务指导由市教研室负责。

  每年**市教研室都将部分学习品质好、成绩突出、中等生转化成优等生的学生请列市里来,让他们谈学习的思路、学习的方法、学习提高的捷径等,录像后,组织新高一、新高三学生观看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学习先进的学习方法。

  高考试题的命制是有一定之规的,应尽量做到与其同步思维。**市教研室每年都设法参加国家考试命题中心组织的试题评价会,每年在春节前都要与考试中心的各科秘书见面,了解信息,增进友谊与感情。从不同层面了解命题的过程、思维的方式、操作模式等等,从而强化备考的针对性与方向性。

  骨干教师积极地编写“学案”、“个案”,起到引领的作用;教好第一遍,学好第一遍,搞好第一轮复习;选好资料,只用一套,用好一套;讲必精,练必批,批必评,错必纠,要保证练习的充分必要性;针对学生实际的自编练习有明确的质量和数量的要求;向教学常规要质量,建立课堂教学的双目标结构,即:知识目标和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对知识点的认识能力的目标。

  对一些模糊点也有自己的主张,例如“校本课程”不鼓励,“地方课程”慎重进行。

  **省如东高级中学,1938年建校,1955年办高中,1978年定为省重点,1991年通过**省部级重点中学验收,**省首批四星级高中。学校占地240亩,现有60个教学班,师生3800人。学校追求的目标是“生态型、人文性、数字化”。高考成绩连续10年位居**省重点中学前列,有三名学生成为**省文理科状元。每年有95%以上考生入本科,其中70%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大等中国80强名校。学校为股份制民营机制。昌亚平校长说,是用自己的力量办了学校。连续11年高考位居省第4名,“二高”即平均分高,本科人数高。

  学校的困难是:教学起点难以把握,平均分班,生源参差不齐;管理难度大,特别是来自城市如南京、无锡、苏州的学生;政府投入不足,光靠学生收费,每生3万元。

  学校提出: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努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员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因材施教、分层要求,教师要有分层教学的思想,做到分层辅导、分层作业,对优秀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辅(放,主要指增加其自主学习的时间;辅,指辅导);对中等的学生以辅为主,辅中有放。

  每年九月下旬召开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校长与各班主任及高三年级各科备课组长签订责任状,确定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年级组对县教育局下达的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下达到每个班级。同时对学科教学加强过程目标控制,每次全县统考,在全体学生参加统计的情况下,各学科要保证年级均分在全县处于领先位置。在目前高校招生规模年年扩大,社会对学校升学率的期望值不断升温的新形势下,在狠抓高分群体的培养上加大力度,加强与名牌大学的联系,把提高学生升学档次作为努力方向。扎实抓好高出本一线分以上的高分群体,第一学期期中统考、四县联考及市一模后,召开年级前三十名学生座谈会,了解他们对学校教学的意见要求,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使他们能以良好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参加高考。加强竞赛辅导,力争一等奖人数有较大突破,为高分群体的培养奠定基础。各班对高中入学的中高档学生进行跟踪分析,确保高分层学生队伍的稳定和提高。

  学年度初制定教学工作备忘录,按时间、按部门分解工作目标。备忘录第一学期按月制定,第二学期前半段按周制定,二摸考试后按日制定。工作目标层次分明,即:明确学校高考成绩在全省的位次要求,班级本一、本二上线目标,学科高考成绩在全省的位次要求,学生本人的学习目标、要求。

  校级班子分工,每人联系一个年级抓教学,靠前指挥。配备管理能力较强的中层干部分管年级,加强对年级分管主任、年级组长和班主任的培训,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管理中的统筹、协调、督查和激励作用。对第一次做高三班主任的教师落实新老挂钩和专人指导等措施,对新接班的分管主任和班主任,做好年级或班级情况的交接工作。定期召开年级分管主任交流会,实现管理经验的共享与互补;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及时交流经验、通报情况、分析现状、研究对策、解决问题。公务员之家:

  在充分发挥年级组、教研组作用的同时,注重备课组建设,要把备课组建设作为教学管理的重头戏。各年级精心选配备课组长,加强备课组长的责任制落实和备课组的目标考核。要切实加强备课组活动的过程控制,将备课组活动排入课程表,落实固定地点、活动内容和主讲教师,将教法研讨和资料使用作为备课组活动的主要内容。针对目前高中事业规模扩大的实际情况,集体备课要备好教学的起点,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做到面向中下层,课堂上教好第一遍,同时在“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夯实基础、滚动提高”上下功夫。在重视学生知识积累的前提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起点恰当,容量适度,落脚准。文科类科目强调学生背诵记忆,理科类科目加强训练和规律总结,强化应试训练,复习突出“讲、练、评”三结合,努力提高教学达成度。所有教师从研究学法入手,切切实实改革教法,认认真真指导学法,把学法指导渗透到一切教学过程中,并且有计划地进行阶段小结,促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

  教学处和督导室加强对备课组活动进行督查,将备课组活动一览表交教研室,高三年级定期邀请教研员参加学校的备课组活动。加强听课交流,组织好听课后的评课活动,任课教师每学期每人听课与被听课不少于20节,至少写1篇教学总结分析文章。中层以上行政人员每月听课不少于八节,并及时将听课评价交分管校长,每月安排一次全校教职工大会,进行校长评课。督导室充分发挥其督查、指导、参谋作用,教学处切实做好教学服务工作。积极参与全县统一的教研、科研活动,并为在本校开展活动给予支持与便利。

  在统筹兼顾、优化组合的前提下,努力营造师徒结对、互学共进的良好氛围。落实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新教师的责任制,切实发挥他们在平时教学中的凝聚力和骨干带头作用。在努力实行循环教学责任制的同时,保证高三年级有一定数量相对稳定的把关教师,凡第一次上高中课特别是第一次上高三课的老师,都必须先听同学科其他老师的课再上课,教案要在备课组长或教研组长指导认可后再实施,尽快提高新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确保课堂教学的高质量。新教师通过听课、说课,上亮相课、过关课、汇报课、比武课、研究课等形式,力争在1年乃至更短的时间里入门,不断提高,缩短骨干成长的周期。

  认真学习、把握和运用新大纲、新教材,认真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特别要研究所教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做到以新思想、新理念来统领教学,切实增强教学中的高考意识。把教学六认真落实到教学管理的全过程。一是认真备课,备课要在吃透大纲考纲、教材的前提下,强调备好学生,备好教法,备好例题和练习;二是认真上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杜绝废课,不讲废话;三是认真选编、批改、评讲作业,作业精选精编,认真批改,讲评到位,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错必纠、有练必评,任课教师建立错题档案,抓实学生的错题订正,提高目标达成度,每学期每科自编专题训练与试题不少于15套;四是认真辅导,在集体辅导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个别辅导,通过辅导,实现培优拔尖和医瘸补缺两不误;特别是针对成绩落后的学生,要一对一辅导,然后通过成绩检验,效果不行的要分析原因,查找是否个别辅导。五是认真组织考试,不断研究考试的模式与方法,从编制试卷、批改分析到整合讲评,都要以效果为落脚点;六是认真组织课外活动,通过课外活动,让尖子学生有用武之地,让所有学生都有发展空间。

  考前抓命题,确保试题的质量。指定专人出题,并由备课组长和教研组长把好质量关。要求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并结合学生实际和前阶段作业质量情况有针对性地出题,每份试题都印上出题人和校对人的姓名,并送一份到教学处。

  考中抓监考,每次考试,都按照高考的要求,全年级分科混编考场,发准考证、桌上贴号码,单人单座,不准用计算器和胶带纸,并要求教师按高考的要求严格监考,学校分管校长、分管主任正常进行督查和巡视,造成一种实战的氛围,确保考试能正确反映教师教学工作的得与失,正确反映学生的真正水平,确保学生经过训练能以平和的心态进入考场,正常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考后抓分析,教学处和年级组及时搞好数据分析,及时开好三个分析会,即学科组分析会、班级分析会和年级组分析会,一是对照试题的目标达成度分析学生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各能力点的达成情况及主要存在问题,对学生知识掌握得不好的部分在后面的复习中有针对性的给予进一步的加强。二是分析个体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查补差辅导的效果,针对学生试题中出现的问题,是知识缺陷的补知识,是方法问题、习惯问题的在个别辅导面批时给予点拨和指导。三是按照学校下达指标的达成情况,分析班级现状,提出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

  实行全校期中、期末、高三联考和模拟考试等交流会审制度,凡成绩滑坡的班级班主任和学科备课组长,必须亲自到分管校长和年级分管主任处汇报,年级主任每月一次向行政会或校长办公会汇报年级教育教学管理情况。自查差距找原因,落实措施促平衡。

  加强对学生英语口语、听力、计算机及实验操作的教学和考试考查研究,所有年级均安排每天15分钟的英语听力时间,确保学生英语听力和口语能力的提高,开足开齐计算机课和所有理化生学生分组实验,确保计算机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步提高。

  加强与市、县学科基地的联系,积极配合教研室组织教研活动,上好教学示范课,编写参考试题,精选精用资料,学生一科一种为主,教师一科多本,每校每科都要在精选精编(特别是自编)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高考资料库,并进入学校数码工作室,实行优质教学资源校内共享。学科教学大纲做到人手一册,高三的新教材和相关复习资料及时提供给高二、高一备课组,使高一、高二的教师提前进入状态,实行高中教学资料年级交接制度,对资料交接好的高三备课组进行奖励。

  重视高考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与研究,要积极引进、消化和运用高考信息,依托全县教育信息化网络建设筛选和学科信息,实现全县资源共享。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学科专题研讨活动。积极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每学年举行一次面向全县完中的公开教学活动,加强与挂钩学校之间的联系,互相沟通信息,交流教学管理经验,促进共同提高。

  加速微机管理教学和处理信息的进程,培训计算机操作人员及时做好成绩数据分析。提高教研室下发的统计数据的利用率,指导教师通过数据分析寻找和发现有效的教学研究信息,努力将信息转化为提高教学质量的资源。

  评优、晋级、福利、奖金、住房等等,都要向教学一线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倾斜。实行校内教师津贴考核发放制,拉开档次,做到优绩优酬。学校每年拿出一定数量(不低于65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奖励在教育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并做到逐年有所增加。对教师的奖励办法做到终端奖励和过程奖励相结合,针对“3+2”新高考模式下分班后出现的学生群体差异,实行高一、高二同类班级发展性评估和交接班制,每次县统考后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阶段评价,对教学效果优异的备课组给予奖励,及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有效实施过程调控。每年暑假将组织高三一线优秀教师外出学习、参观、考察和疗养。

  将“三风”建设贯穿高三工作的全过程。进一步强化常规管理,每学年评一次十佳学习标兵,十佳优干、十佳团员、十佳爱校标兵,对各年级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颁发奖学金,激发学习动力,优化学习风气。确保学生的自学、体育、娱乐、休息时间,形成既勤奋刻苦又生动活泼的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非智力因素,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三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全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关注女生的变化,要组织女教师走进女生,解决她们的思想问题。从这几年看,女生问题解决的好,成绩就突飞猛进。

  凸显“教学中心”意识,全校各部门协同作战,全校一盘棋,确保凡是教学需要的一路绿灯。校长室、教学处要充分发挥教学指导作用、桥梁作用,加强对教育教学的全程调控。行政人员每星期至少听二节课,每月向校长办公会汇报听课情况,并由校长在全校教师大会上作点评,对薄弱学科、薄弱班级重点分析、重点调节,做好跟踪调查。每个行政人员都要联系年级或学科组,把教学质量同行政人员的工作实绩联系起来考评。

  统筹使用优质人才资源。合理安排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到各年级任教,既要保证高三教师队伍的质量,又要保证高一、高二年级有一定数量的把关教师。充分发挥我县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由教学处定期安排有关人员到各年级、各班级上课或做讲座。

  坚持分管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协同作战,妥善处理好领导与教师、班主任与任课老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等多种关系,确保教学整体的和谐发展。进一步加强“捆绑考核”的力度,不断强化整体协调发展意识。根据实际,加大薄弱学科建设的力度,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促进学科间的平衡发展,以求整体优化与最大效益。保证和协调各学科的教学时间,严格控制作业量,不挤不让,统筹兼顾,平时要确保学生自我整理、消化和吸收知识的时间。

  在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尽管国际合作日益增多,但国际竞争的格局并没有发生改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了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因此,国家竞争在本质上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

  尽管目前我国已经从世界低收入国家的行列跨入了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队伍,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教育不仅是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是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和途径之一。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教育如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服务,是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必须回答的重要课题。

  在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此,需要培养一支有建设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文明道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创建社会公平正义,为此,就需要培养有素质的新一代社会公民。

  普通高中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是中等教育中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得到了大扩展,实现了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也取得了新进展。但是,从普通高中的社会舆论和学校教育实践来看,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困难和挑战。

  讨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与改革问题,显然必须基于中等教育的框架内进行分析。从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来看,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等教育领域往往并不受到关注和重视,而且由于中等教育系统中双轨制的存在,中等职业教育是为就业做准备,中等普通教育则主要是为高等教育做准备。在整体上,中等教育是联结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一个环节,它需要受制于初等教育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

  尤其是在21世纪知识经济的时代,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成为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并正在逐步演变成为实践,重新审视中等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界关注的重要领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常重视对中等教育的研究,其在中等教育方面的战略是:第一,促进政策对话,讨论中等教育的新趋向,进一步规模扩展与中等教育的多元化和改进而需要的政策改革。第二,推进综合而整体的方法,更新和改革学习内容,以提高中等教育的适切性和质量。第三,通过各种网络,尤其是国家和地区项目,来鉴别和传播中等教育中的良好实践和革新的信息。基于这些战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一系列中等教育研讨会,提出的改革建议主要关注以下方面:教师角色的变化、学习内容的新方向、ICT和远程教育的运用、对年轻人的咨询和指导、生活技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桥梁、向高等教育的过渡以及质量评估等。

  **年9月,世界银行应我国政府邀请,为帮助我国制定“十五”规划而提交了《中国与知识经济:把握21世纪》的报告。报告强调,“中国的竞争力将由越来越取决于其人民有效地创造、获取、分享和使用知识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批评性思维、有效交流、团队精神、企业家精神、语言、信息技术能力、社会性技能等。为此,报告呼吁必须“继续致力于将教育体系改造成一个内容丰富、广泛和富有灵活性的体系”,要“实现各级教育课程的现代化,培养知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新的基本能力”。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明确指出,“世界银行的研究发现,中国目前的职业学校的学生与普通学校的学生比例为50:50,这一比例偏高。因此,有必要大幅度降低职业学校学生比例”。而且,需要“减少教育中的过度专业化”。

  综合上述国际研究和观点,不难发现,关注中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重新审视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向,是一个具有全球性、时代性的国际教育发展与研究的热点课题。普通高中的发展与改革,在本质上需要更多地基于整个中等教育改革的大框架之中。

  很显然,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的背景下,普通高中教育的传统使命需要发生变化,需要寻求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新指向。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世界报告《从信息社会迈向知识社会》中,明确提出了“走向全民终身教育”的观点,并指出,终身教育除了经济和职业意义之外,还具有开发个人潜能的作用。因此,终身教育“可以想象是对个人时间和社会时间的一种加工转化、一种再分配和一种新的协调”。

  在全民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传统的中等教育甚至高等教育都不再具有终结性的特点;在学习型社会中,学习机会将不应由于年龄增长或者离开学校而减少或者消失;对于个体而言,教育或者学习的选择将不因为选择之后而不可更改或者难以更改。

  因此,高中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结构中的一个环节,具有自身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而不应该只是依附高等教育的需求,或者是义务教育发展的必然后果。高中教育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将是为个体发展而提供的一种过程和经历。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得到与其成熟和社会化相匹配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等。高中教育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过渡”型教育,向工作或者升学过渡,而应该更多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成长和成熟。

  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框架下,必须改变以升学为旨向的普通高中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全面发展的教育真正贯穿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全过程之中,真正面向普通高中教育中的每个学习者和参与者。由此,需要改变普通高中教育只是大学教育的学习准备的单一观念,要使高中教育成为促进个体发展和成长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的准备。充分认识到高中教育阶段学生成长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是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特点。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和平与发展的进程中,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对个体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在多极化的世界中,每个个体都需要有全球的视野,需要有对不同文化的认同和尊重,需要有和谐相处的能力,需要有积极而主动的社会参与,包括民主的社会建设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技术的变化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产生了新要求,传统的职业教育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企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现代产业和企业职工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正在发生变化。美国“21世纪技能伙伴”提出了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科技的21世纪基本技能是:责任感和适应性,沟通技能,创造性和求知欲,理性思辨和系统性思维,信息和媒体素养,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自我引导,社会责任感。

  在新的时代,年轻人群体日益产生分化,逐步多元化。在尊重个体和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基于个体发展的需求,教育必须为反映这种分化的特点和满足多元化发展而满足个体的多元化选择。因此,为每个个体提供面向未来的生活技能,是教育内容的一个新的重要领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了三种类型的生活技能:沟通和人际技能、决策和批判性思维技能、应对和自我管理的技能。在这些技能下,又分别包含了更多的具体技能。

  显然,高中教育尤其是普通高中教育需要在满足个体发展的新需求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因为义务教育是面向个体的强迫教育,个体缺少选择权;高等教育即使更加重视通识教育,其在本质上还是一种高度的专业化教育。因此,必须适当淡化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高中教育之间的界限,逐步取消简单的、人为的文理分科教育;而应该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尤其是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必须增加生涯与职业指导和教育的内容,关注个体发展适应新时代所要求的基本能力和技能的培养。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选择是满足个体不同学习需求的重要途径。其实,基于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公平不只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独有特点,教育选择也不只是指公立学校与私立教育之间、不同学校之间的选择而已。事实上,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展,高中教育阶段同样必须充分体现教育公平和教育选择的特征。

  要在高中阶段教育中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选择,就必须创造一个公开、透明和规范的教育环境。显然,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中学校等级制度、高中阶段教育的分数选拔与分流体系、高中学校功能定位的简单划分(普通的或者职业的)以及普通高中学校内课程体系与教学要求的同一性,都不可能产生高中教育中的教育公平和实现学习者的主动选择。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与教育发展处于区域间不平衡的背景下,普通高中教育发展首先需要在地区间建立一种相对均衡发展的格局,从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口素质的教育角度,规划和发展高中及其普通高中教育,而不完全受制于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牵制。为此,需要在教育管理体制中更好地平衡分权与集权的关系。建议增加中央政府干预和支持措施,尤其是中央政府要优先关注和支持不发达地区的普通高中教育发展问题。

  县人民政府历来非常重视普通高中教育和改革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战略决策,按照“扩大规模、改善条件、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发展思路,不断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提高高中阶段入学率,着力解决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学生升学的“瓶颈”问题,进一步巩固了“普九”成果,全县普通高中教育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

  全县有普通完中3所,年有普通高中在校生37个班1867人。为巩固“普九”成果,满足人民群众对高中教育的需求,全县从2005年开始进行高中扩招工作,制订了《2005—2010年全县高中教育发展规划》,按照规划,逐步实施,力争在2010年高中毛入学率达到38%以上,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中教育的需求。经过3年的扩招,现普通高中在校生发展到54个班2728人,普通高中在校生比年增加了17个班861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年的25.2%上升到2007年的35.53%,提高了10.33个百分点。其中:2005年实际招收高一新生950人,比2002年扩招5个班224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28.6%,巩固率为75%;2006年实际招收高一新生1120人,比2003年扩招7个班362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33.6%,巩固率为78%;2007年实际招收高一新生1052人,比年扩招5个班275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35.53%,巩固率为87%。

  为确保高中扩招工作的稳步推进,满足人民群众对高中教育的需求,县人民政府积极研究解决县城区学校布局规划调整的有关问题。在2006年县人大、政协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经多方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了《县城区学校布局规划实施方案》,方案提出:扩建一中,分设初、高中部,将一中现有校区改为初中部,在一中后山新建高中部,县体育馆及篮球场地统筹给一中作为学生体育场地使用,并加挂县体育馆牌子;合并县民族中学和威远镇中学,学校名称为县民族中学,加挂威远镇中学牌子,将县职业中学土地划入县民族中学;另选址规划新建县职业中学,将原民族中学校产处理用于县职业中学建设。该方案已经县委批准,有关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今年重点是做好一中的扩建工作,县人民政府成立了一中高中部校园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扩建工作实行规划设计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首先是建设高中部主教学楼,建设规模为5层楼30个教室,扩建项目申报、总体规划设计初步完成,场地平整、地质勘测、主教学楼详规设计等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高中部主教学楼争取今年9月份前投入使用。一中扩建完成后,一中高中办学规模可达60个班3000人,基本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中教育的需求。

  一是认真落实高中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学校按政策收费为辅,积极开展勤工俭学作添补,努力争取社会资金来填充,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的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做到了“五个确保,两个配套”,即:确保教师工资按月足额发放,确保中小学公用经费按照省财政厅、教育厅联合下发的“云财教〔〕163号”文件规定的标准执行,确保上级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办学经费足额用于教育,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足额用于教育,确保政府投入不低于改革前的水平并逐年增加投入;县人民政府每年按危改规划配套危改资金,每年按高中扩招规模配套扩招专款。

  二是完善奖励助学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资助教育的积极性,成立县捐资救助贫困学生工作领导小组,2006年全县共捐资1347415.5元。根据《县捐资救助贫困学生实施方案》的要求,将救助资金的50%用于救助高中贫困学生,共发放高中贫困学生补助资金659175元,受益学生1558人。同时,进一步完善奖励机制,制定高考奖励方案,本着“优劳优得、学科贡献”的原则,对于高考奋力拼搏,取得优异成绩的师生实行奖励,2006—2007年,县人民政府拨出25.3万元对三所完中进行了奖励。

  积极利用扩招项目,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建盖一中综合教学楼一幢4289平方米,招商引资建盖学生公寓一幢6700平方米及学生食堂、洗澡室一幢3400平方米,基本满足了扩招需要。目前,一中有教学用房7306平方米,图书、电教楼1886.56平方米,语音教室2间,多媒体教室4个,标准田径运动场1个、篮球场6个、排球场2块,图书资料66743册,2006年学校被评定为云南省二级一等完全中学,目前正在申报省一级三等完全中学;县二中现有教学楼两幢,实验楼一幢,宿舍楼可入住1000人,图书室藏书4万余册,有微机室、音像室和标准运动场各一个,各类教学实验仪器齐备,已通过省级验收,1994年被评定为云南省二级二等完全中学;县民族中学高中部有教学楼一幢,多媒体教室一间、电脑104台,现代远程教室2个,语音室一间,图书1.8万册,一类实验设备一套。

  一是充实高中教师队伍。针对普通高中教师紧缺的状况,为充实高中教师队伍,从2005年开始,我县从云南师范大学等高校招聘了58名应届本科毕业生担任高中教师,其中,2005年招聘37人,2006年招聘6人,2007年招聘15人。目前,全县有普通高中专任教师178人,学历合格率87.64%。二是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完善师德建设制度,建立师德管理长效机制,用崇高的教育理想来激励教师,大力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树立正面典型。坚持干部、教师、后勤人员三支队伍一起抓的原则,认真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着力培养教师的敬业心、中欧体育官方网站爱生心、服务心。三是大力推进教师培训。以县教师进修学校为平台,重点加强对学校骨干教师的培训,大力推进高中教师继续教育,采取参加自学考试、函授学习等方式,鼓励教师进行学历进修,使高中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得到不断提高。四是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大胆启用青年教师,关心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锻炼和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

  严格执行“三限”政策,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收费,每学期学费300—400元,课本费实收实支,不向学生收取其他任何费用。管好用好教育经费,做到增收节支,确保重点,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让其产生最大的质量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县1999年实现“普九”后,初中升学全部实行就近免试入学,初中教育不断发展。普通高中生源从总体上看,数量较为富足,质量较为稳定。2005年,全县初三毕业生4599人,中考报考人数1510人,600分以上67人,500分以上708人,综合成绩居全市第四;2006年,全县初三毕业生4243人,中考报考人数1707人,600分以上157人,500分以上886人,综合成绩居全市第四;2007年,全县初三毕业生4066人,中考报考人数1646人,600分以上18人(因取消中考体育考试),500分以上215人,综合成绩居全市第二。

  在保量的同时,狠抓教学质量,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几年来,我县高中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高考质量逐年有所上升。2005年,全县普通高考报考人数645人,上线%(其中:二本以上上线年,全县普通高考报考人数712人,上线%(其中:二本以上上线年,全县普通高考报考人数720人,上线%(其中:二本以上上线%),居全市第二,创我县恢复高考以来的最好成绩。

  2005年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为顺利推进改革,实现预期目标,县委、县政府组织专题调研组对全县教育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调研,根据调研情况,结合实际,经多方征求意见,制定出台了《傣族彝族自治县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改革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二是加强领导,确保改革顺利实施。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县四班子分管联系领导为副组长以及县发展和改革局、教育局、财政局、人事局等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全县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同时要求各乡镇、学校逐级成立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改革顺利实施。三是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扩大高中办学规模。针对全县高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大投入,扩大高中办学规模,努力提高高考升学率。2007年,全县高中阶段在校生达2728人,毛入学率达35.53%,完成《傣族彝族自治县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中高中毛入学率达到22.3%的目标。四是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校长公开招聘制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一中作为高中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学校,最先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校长,签订校长任期责任状,学校中层以上领导班子由新校长组建,教职工全员进行竞争上岗,教职工全员聘任,并相应地完善了学校内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管理得到全面加强。五是改革学校后勤服务,加大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力度。在餐饮、零售服务业等方面采取拍卖或租赁的方式积极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引入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新型管理机制,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水平。

  通过改革,我们深切体会到,教育综合改革犹如源头活水为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力量;实行校长公选制,使真正有能力的人被选拔到学校重要领导岗位上,新组建的学校领导班子年轻有为,勇于开拓,务实创新,作风踏实,为做好学校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实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使广大教职工进一步增强了使命感、责任感,增强了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并使之转化为工作动力,积极主动地、开创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一)由于我县不是贫困县,上级专项教育资金补助较少,一方面教育事业需要不断发展,另一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发展与还债的矛盾依然突出,目前全县三所普通完中欠债达1000多万元。

  (二)高中扩招工作存在一定困难。由于一中、二中、民族中学三所完中的教室、学生宿舍、食堂、教学设施等不足,教学质量不高,满足不了社会对高中教育,特别是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要,高中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同时,一中扩建工期短、任务重,争取今年月份前投入使用有较大难度。

  (三)由于县内优质高中生源大多选择到市办高中学校就读,高考上线人数虽逐年增多,上线率呈上升趋势,但高考质量不高,一本上线人数较少。

  (四)在教育改革试点中,由于学校无奖励资金来源,县财政配套资金有限,绩效工资制度难以落实,分配制度改革难度较大;由于教育工作自身的特殊性,对教师工作的评价考核难以用客观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考核评价工作难度大。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改革教育体制、创新教育机制作为突破口,突破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小、满足不了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以及制约教育发展这个“瓶颈”,努力扩大高中招生规模,使高中毛入学率、高考上线率和重点上线率有较大提高,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使全县教育得到跨越式发展。

  坚持积极稳妥推进教育改革,使各项改革措施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坚持教育公益性和公平性,切实解决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坚持规模扩张与内涵发展并重,使教育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实现突破性的发展;坚持普遍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务求改革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坚持各乡镇党委政府为主导、广大教职工为主体,保证改革顺利推进。

  质量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基础,从人们衣、食、住、行,到休闲、工作、医疗、环境等无不与质量息息相关[1]。在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并做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论述。因此,提高全民的质量意识已迫在眉睫。要想挤进世界智造大国、质量强国行列,必须提高全民的质量意识[2]。2012年2月,国务院的《质量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通过质量知识普及教育、职业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等措施,提升全民质量素养[3]。2012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两部门联合建设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开展中小学生质量教育活动[4]。2012年7月印发《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管理规范》,明确了质量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教育内容。要求各中小学把质量教育融入相关学科教学中,在“全国质量月”、“世界计量日”、“世界标准日”等时间节点,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开展校园质量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学生质量意识[5]。中小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质量教育,使学生了解质量相关知识,理解计量、标准化和品牌在企业生产和经营中的作用,懂得质量创新是保障品牌具有竞争力的道理,培养学生质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绩效显著。这些已有文献报道[6-10]。但是把质量教育渗透于班级管理中,提高学生质量意识,促进班级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的相关内容未见文献资料。2016年平顶山市第二中学建立了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开始尝试将质量理念渗透于班级管理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质量理念,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取得了良好的绩效。质量意识是质量理念和质量方针在人们思想中的表现,可以对人们的质量行为进行控制。质量意识表现为主观上追求产品质量更好或者是工作质量更好的意识,是一种理智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意识支配行动,对质量行为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11]。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学生的组织管理,学校的基本教学工作和教学活动,大都是以班级为基本实施单位[12];班级管理中,我们尝试树立卓越的质量意识并将质量理念渗透在班级活动中,使质量意识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

  主题班会是学生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是班主任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并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组织召开质量教育主题班会,帮助学生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法律常识,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对提高学生质量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升生活、学习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1.1“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识”主题班会质量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识、质量、质量管理、质量控制、质量管理基本原则、质量管理基本方法等内容的学习和质量法律法规学习及质量案例分析等,使学生加深对质量相关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如:ISO对质量的定义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质量应包含产品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人的质量等多个方面的内涵。结合学生个人学习质量,分析考试试卷完成质量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多媒体展示期中物理两份试卷(一份质量最好的,一份最差的),试卷的分值提醒学生,高质量产生高效益。结合产品的质量视频展示CCTV《每周质量报告》:2014年5月8日上午,深圳地铁4号龙华线一乘客携带的充电宝发生爆炸,继而引发故,事故的发生提醒人们低质量带来高风险。生活学习中的实例讲解让学生意识到高质量带来的好处,增加的益处;低质量带来的风险和危害。班会使学生意识到:质量是竞争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好产品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就会失去参与竞争的资格,失去向前发展的机会。1.2结合“质量月”,开展“质量与安全”主题班会自1978年我国举办“质量月”活动,此活动已连续走过40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党组成员陈钢在“质量月”质量安全知识“进社区、进校园、进乡镇”活动中强调:“质量强国建设的目标,要靠人来实现。质量意识和质量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小时候、从学生时代就抓起。”结合“全国质量月”开展质量与安全主题班会,通过质量安全知识的学习和对媒体报道的真实安全事故分析,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激发避险潜力,提高防范各种安全风险的能力。如:同学人身安全、食品安全、财物安全,重点强调了外出交通安全、宿舍电器使用安全等人身安全;劣质食品的危害及识别、健康食品的选择等生活质量与安全;手机、现金、身份证及银行卡等财务安全。班会在普及质量安全知识的同时,营造了班级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氛围、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防范各种安全事故的能力,最大限度消除学校安全事故隐患。1.3“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实践教学”主题班会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以传播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深化品牌与自主创新认识、增强产品伤害防范本领为重点,是集知识讲解、现场观摩、动手实践、互动交流等为一体的质量教育公益性实践平台。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2013年成为全国第一批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我们组织学生去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参观学习,现场组织召开主题班会。学生通过质量技能演练、实践操作体验,感受质量,理解质量,从而提升质量素养与实践能力。

  “全员参与”是质量管理七项原则之一,也是质量管理的核心理论。意在以全员参与和团队合作来进行持续不断的改善,追求全方位的质量提高。班级管理的组织系统是一个开放的、错综复杂的系统。从其内部成员来说,它包括学生、班主任和班级的任课老师;从外部系统构成来看,它包括学校其他老师、家长等。对班级进行管理就要求班级系统中的内部和外部成员都行动起来,只有“全员参与”,才能高质量实现班级管理的目标。学生体会“全员参与”给班集体、家庭和个人带来的自信、自豪和幸福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质量管理原则的理解,强化了学生的质量意识。2.1任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班级工作的成与败,好与差,不只是班主任自己的事情,只有班主任、学生、班级的任课老师全员参与管理才能达到好的工作效果。任课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自觉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教书育人的效果会更好。一个班集体整体的教学质量不是一科或者几科好就是好,必须依赖于所有学科成绩的整体提升。班主任协调好全体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只有调动任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班级的整体教育质量才会有明显提高。在我校,任课老师在班主任的带领下都积极地投入到班级管理中来。任课教师与班主任的管理思想及要求保持一致,在学生面前维护班主任的威信。对于班主任的管理要给予肯定。对于发现的班内问题会及时和班主任沟通,把自己在管理中的一些看法或意见建议开诚布公的进行交流,同一个管理标准,同样的严格要求。任课老师会在课余时间走进学生,与学生一起聊天、一起谈心,一起锻炼,一起参与体育比赛,这样在活动中老师可以最直观地观察、了解、研究学生,从而可以实现因材施教。任课教师还是自己课堂上的管理者,对个别不专注学习、交头接耳、打瞌睡等问题学生会给予提醒和批评教育,而不是视而不见,置若罔闻。有了任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良好的学风和班风就会很快形成,从而良好的教学质量就有了保证。2.2家长参与班级管理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发挥作用形成合力的行为。家长参与班级管理,既是他们的权利,也是教育教学规律的要求。通过家长会,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家长有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的愿望。我们把家长委员会作为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的途径。上学期,我们尝试在任课教师普遍认为比较差的一个班,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了班级管理。这个班不光学习成绩差,而且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都比较差。该班的任课老师反映,课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维持纪律。家长以家长委员会成员的身份参与班级管理,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学习方案和扬长补差计划,实行轮值制。通过家长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班级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精神状态有了明显改进。学校还相继开展了“家长日”、家长沙龙等活动,通过家校通平台和班级网页等现代通讯方式实现与家长紧密沟通。有了家长的参与,家长对学校及老师的工作更加支持,班级各项工作进步显著。2.3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不仅仅是学生管理班级、学生管理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前一种能力是工作能力,后一种能力是自我约束能力。班主任通过淡化“管理者”意识,让学生人人参与管理,建立“一日班长制”,让学生人人有管理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班级凝聚力,而且可以使学生获得班级管理主人的积极体验,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并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管理他人,学会自我管理。使全班同学人人有责任、个个担担子。既是管理者、参与者又是被管理者、合作者,管理与被管理的相结合,提高了每一个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参与度,中欧体育官方网站使他们能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和责任,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学生人人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强化了学生质量意识,提高了班级的工作效率。

  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是质量管理的思想基础和方法依据。P表示计划(plan),D表示实施(do),C表示检查(check),A表示处理(action),是一种持续性的质量管理基本方法。四个步骤周而复始的进行,一个循环完成,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取得一部分成果,就进步一次。实践者可再针对新问题继续新一轮循环。不断循环,发现问题、改进方法、解决问题,不断进步。“PDCA循环”工作方法在班级管理中的探索及实践,全面提高了班级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绩效。3.1“PDCA循环”用于班级建设。“PDCA循环”用于班级建设可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班级建设策划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和改进阶段。首先制定了一系列的班级制度和条例,如建立班会制度、班干部任用制度、班级量化考核管理方法等。针对专业特色和同学个性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并建立一系列完善的班级文化体系,在班内成立以班委成员为核心的帮扶小组,制定班级文明自律公约并与学生签订自律协议书等,目标是争创先进班集体。其次是实施阶段,“PDCA”循环控制方法能够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是在实施阶段。策划阶段制定的相关制度和方法是班级建设实施的依据,结合班级建设的各项内容开展具体的工作。班级建设的内容可大致划分为班级学风、班级管理、班级文化和班级班风四个部分,同时在每一个环节的建设过程中都要注重“PDCA”循环控制方法的应用。首先是完善班级管理组织。班级管理中要形成班主任指导、班级同学全员参与、班干部具体分工负责的格局,班级相关事务须按照班级制度和办法执行,避免人治。班长负责定期召开班会(每学期不少于八次),班干部据前一阶段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作出总结,同学们根据班级现状展开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如为规范个人量化考核的管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个人量化考核管理制度),保证今后班级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班主任定期参加班会和班干部例会(每学期各参加两次以上),针对班级存在的主要问题给予指导。在学风建设中,一靠教育,二靠制度。班级学风受到班级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建设过程中要保证各项班级学风建设制度的落实,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班干部要对每个学生和小组定期做出考核汇总,向班主任进行汇报;同时利用班会的召开,公布考核结果,同学们依据班级学风建设公约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老师针对性的表扬和批评以及同学们的自我监督,促进班级学风建设。在班级内落实帮扶小组制度,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班风和班级文化。再次是检查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我们定在年始和期末的考核,平时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做好检查记录;期末按照班级量化考核管理方法进行考核。这个阶段要认真细致,班级全员参与准确找出问题,加以分析,为班级建设改进阶段的整改做好准备。检验阶段是“PDCA”循环控制方法能够进行良性循环的保证,同时也是“PDCA”循环控制方法发挥作用的促进环节,在这一阶段班级各项举措经过实施后,结果如何将会得到很好的检验。第四是改进阶段,“PDCA”循环控制方法促进质量不断提高的关键环节是改进阶段。班级建设经历了上述的三个阶段后,既能检查出班级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又促进了班级建设质量的提升。这个阶段可从三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首先,针对班级建设检查结果,找出优势和不足;其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主要原因;最后,制定班级建设的改进措施,开始班级建设的下一个新的循环,从而持续提高班级建设质量。3.2“PDCA循环”用于学生自我管理学期。开始,我们有意鼓励一些学生把“PDCA循环”这一管理方法,应用于自己的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质量,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具体步骤是:P为计划阶段,制定学习计划,包括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间学、用什么样的方法学等等;D为实施阶段,执行学习计划;C为检查阶段,检查计划执行的效果;A为调整提高阶段,即:总结经验,分析尚未解决的问题,留待下一循环解决。学习质量的提高,不仅使学生感受质量管理及高质量管理自己带来的益处,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3.3“PDCA循环”用于参加学校活动。根据学校活动方案,分析班级参与活动的预定目标,根据目标制定参加学校会动的计划、落实计划,检查提高。例如:学校的春季运动会。P为计划阶段,制定参加校运动会计划,包括谁参加、参加那些项目、怎么训练、什么时间训练、预计拿到什么名次等等;D为实施阶段,按计划准备、训练、参加项目比赛;C为检查阶段,检查计划执行的效果,运动会绩效如何;A为调整提高阶段,即:总结经验,这次运动会班级绩效提高了。分析运动会中失分项目和分数不理想项目原因,作为教训整改。参加学校活动质量的提高,不仅使学生感受质量管理及高质量管理给自己带来的益处及乐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也增加了学生运用“PDCA循环”的自觉性,提升了学生的质量意识,为以后从事各项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班级管理工作繁琐、辛苦,“PDCA循环”通过四个环节的严格控制来完成预定目标,使班级管理工作显得有目的、有计划,通过一次次的循环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班里管理质量的同时,学生的质量意识也持续提升。

  质量意识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慢慢渗透而形成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质量意识对社会,对企业,对每个人的重要性,体会到质量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把质量教育贯穿于班级管理中,通过质量教育主题班会、质量管理基本原则的实际应用、质量管理方法的实践,质量意识在每位学生心中成长壮大。在班级管理中,提高学生质量意识,能够更好地提高班级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张晓菊,张玉铭.质量管理体制创新的几点认识[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8,24(6):50-51

  [2]张倩倩,刘兰凯.我国质量意识薄弱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江苏商论,2016,4:69-72

  [3]沈伟民,把质量教育融入城市精神[J].质量与标准化,2012,5:5-7

  [4]高伯海,杜吟,傅江平.创新质量教育方式,增强青少年质量意识[J].中国品牌,2012,4:14-15

  [5]王新玲.质量塑造未来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侧记[J].中国标准化,2012,4:10-21

  [6]杜吟,曹吉根.发挥基地特色,推进质量教育[N].中国质量报2012.9.28

  [7]大平.质量教育惠及60万中小学生-华晨宝马举行青少年质量教育公开课[J].中国质量万里行,2014,1:

  [8]邵雅雯.抓好质量教育,建立长效机制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现场新闻会在京召开[J].标准科学,21014,2:

  [9]施京京.2013年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工作展开[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3,5:

  人类社会正逐步从工业经济时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据世界银行测算,依靠普及教育、知识扩展、技术进步等因素带来的劳动者素质提高而形成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发达国家中已达49%。目前我国显著的城乡教育差距束缚了教育自身的发展,也大大降低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通过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导致城乡普通高中入学率差距的原因,以期找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我国城乡普通高中入学率(即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存在巨大差距,城市从1985年的40%提高到1999年的55.4%,而同期农村却从22.3%下降到18.6%,二者的差距由1.8倍扩大到3倍,绝对差距扩大了19个百分点。而在许多省区内部,差距更大。1999年,城乡差距超过3倍的省区达15个,超过4倍的有5个。安徽和贵州两省的差距达到3.6倍,湖北省达到3.9倍,山东和河南两省则分别达到4.4倍和4.5倍。

  下面将从普通高中教育的两个方面———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探讨导致城乡普通高中教育入学率差距的原因。为了简化分析,作如下假定:同龄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存在差别;相同学历层次和相同成绩的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是一样的。本文所讨论的城乡差异只限于同一个行政区域里的城乡,比如一个省内。

  教育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的学费标准下,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由于假定相同学历层次相同成绩的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一样,分析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忽略社会需求上的城乡差异,而集中讨论家庭个人在对普通高中教育需求上存在的差异。影响家庭个人对普通高中教育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学费支出的高低和个人投资收益率等因素。

  从总体上讲,家庭个人对教育的需求与家庭的财富数量和收入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富裕家庭对教育特别是较高层次教育往往有着极其强烈的需求,而贫困家庭对教育的渴望则往往因经济上的贫困难以形成现实的需求。另外,父母的职业和所受的教育也往往会影响个人对教育的需求。一般来说,受过高等教育,从事科技和专业服务的父母更相信知识的价值和力量,更希望并支持子女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特别是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农村家庭收入水平和财富水平较低,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高中教育的支付能力较差。父母所受的教育水平也很低,所从事的工作是传统的农业生产,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往往没有更高的期望。孩子完成义务阶段的学习之后,如果自己不坚持要读下去,父母很少有鼓励他们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

  普通高中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相对于义务教育而言,学费较高,目前的情况是:同一地区里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学费按规定是一样的,在笔者所调查的N市,农村普通高中学费甚至比城市的要高一些。如果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话,统一的学费标准并不会引起城乡家庭对教育投资需求上的差异,但城乡收入水平存在差异,如果这个学费标准对城市家庭是合理的话,对农村家庭来说就有点太高了。这样就降低了他们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投资需求。

  人们放弃其他投资而在教育(主要是非义务教育)方面投资,归根结蒂,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或其他收益。如果教育投资的收益率较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就会增加;如果收益率较低,人们对教育的兴趣就会下降。而教育投资个人收益率大小取决于个人承担的教育成本与一生中由于受某级教育而增加的收入的现值的比较。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学费相同,即投资于普通高中教育的直接成本相同。然而,教育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还包括间接成本,即机会成本,农村学生的这一成本高于城市学生。

  以上这些原因都使得农村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低于城市,城乡在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上存在着严重的差距。

  教育供给是指在某一时段内,教育机构提供给青少年受教育或培训的机会。教育的机会主要由政府、个人和社会团体提供,教育机会的提供量一般取决于经济承担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教师资源的配置等因素。

  城乡普通高中教育供给上的差异我们从附表中也可以直观地看出,城乡普通高中教育机构不仅存在着硬件设施上的巨大差距,在软件配置上也存在着巨大差距(见附表),主要表现就是农村普通高中的专任教师数量和学历层次、能力等方面都要低于城市的这一水平。2000年全国普通高中的专任教师有75.69万人,其中农村普通高中的专任教师只有10.4万人。并且,在农村普通高中里任教的教师学历水平、业务素质普遍比较低,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新颖。

  社会团体和私人对教育的供给主要是建立民办学校,这样的学校一般分布在城市,并且学费高昂,难以形成对农村学生的有效供给。

  说明:横轴Oq表示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供求数量;纵轴Ot表示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学费水平;Du、Dr分别表示起初城乡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Du′、Dr′分别表示变动后城乡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Su、Sr分别表示起初城乡对普通高中教育的供给

  起初,城乡对普通高中教育的供求达到均衡时,城乡的普通高中教育学费(直接成本)相同,农村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学生数量Qr低于城市Qu。在学费相同的情况下,为了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一部分农村学生将向城市转移,这就使得城市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水平提高,Du曲线外移,比如到Du′的位置,同时,Dr左移到Dr′的位置,此时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价格出现了差异,城市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价格Tu要高于农村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价格Tr,事实上,政府对普通高中教育的价格是实行价格管制的,城乡普通高中教育依然按统一标准征收学费,如果这个学费水平低于Tu太多,城市普通高中教育供不应求的状况就会恶化,城市的生均教育经费将急剧降低,教育质量趋于下降,这是与我们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相违背的。因此,新的管制价格将低于Tu,但接近于Tu,这样一来,普通高中教育的直接成本升高,就会使得相当一批家庭困难的学生选择不接受普通高中教育,这就使得普通高中教育入学率的城乡差异越来越大。同时,由于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存在着供大于求的状况,生源不足,办学效益一落千丈,最终必然导致设在农村的普通高中教育机构纷纷关闭,或者迁往城市,最终使得普通高中教育机构越来越向城市集中。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的直接原因是工农业生产率存在严重的差距,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城乡在教育的质和量上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非义务教育。劳动力是生产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要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将极大地推动生产的发展。在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中,劳动仅被视为土地的附属要素,能动性根本没有发挥出来。同时,由于这种教育差距的存在,使得城乡居民的文化素质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在劳动力市场趋于完善的过程中,必将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这样一来,农民收入在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便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农业生产的追加投资,使农业越来越陷入一种简单再生产的低水平陷阱里,最终必然损害整个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

  (1)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政府对农村中等教育的供给。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加快发展农村的中等教育,要安排资金重点支持农村一批基础较好的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保证农村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农村教师的流失,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使更多的农村学生有机会步入大学的校门进行深造,从而增加农村家庭个人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收益期望,刺激他们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投资需求。

  (2)积极推进农村教育教学的改革,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大力发展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使农村学生在难以取得更高学历的情况下,能够学到扎实的技术,同样享受到教育所带来的利益,增加农村学生接受中等教育的收益率,从而刺激农村对教育的需求。

  城乡收入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城乡教育上的差距,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后的教育的投资将有助于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变目前农业生产落后的局面。同时,也有助于增加农村劳动力适应产业结构转变的能力,为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根本的保证。

  人类社会正逐步从工业经济时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据世界银行测算,依靠普及教育、知识扩展、技术进步等因素带来的劳动者素质提高而形成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发达国家中已达49%。目前我国显著的城乡教育差距束缚了教育自身的发展,也大大降低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通过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导致城乡普通高中入学率差距的原因,以期找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我国城乡普通高中入学率(即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存在巨大差距,城市从1985年的40%提高到1999年的55.4%,而同期农村却从22.3%下降到18.6%,二者的差距由1.8倍扩大到3倍,绝对差距扩大了19个百分点。而在许多省区内部,差距更大。1999年,城乡差距超过3倍的省区达15个,超过4倍的有5个。安徽和贵州两省的差距达到3.6倍,湖北省达到3.9倍,山东和河南两省则分别达到4.4倍和4.5倍。

  下面将从普通高中教育的两个方面———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探讨导致城乡普通高中教育入学率差距的原因。为了简化分析,作如下假定:同龄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存在差别;相同学历层次和相同成绩的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是一样的。本文所讨论的城乡差异只限于同一个行政区域里的城乡,比如一个省内。

  教育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的学费标准下,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由于假定相同学历层次相同成绩的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一样,分析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忽略社会需求上的城乡差异,而集中讨论家庭个人在对普通高中教育需求上存在的差异。影响家庭个人对普通高中教育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学费支出的高低和个人投资收益率等因素。

  从总体上讲,家庭个人对教育的需求与家庭的财富数量和收入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富裕家庭对教育特别是较高层次教育往往有着极其强烈的需求,而贫困家庭对教育的渴望则往往因经济上的贫困难以形成现实的需求。另外,父母的职业和所受的教育也往往会影响个人对教育的需求。一般来说,受过高等教育,从事科技和专业服务的父母更相信知识的价值和力量,更希望并支持子女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特别是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农村家庭收入水平和财富水平较低,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高中教育的支付能力较差。父母所受的教育水平也很低,所从事的工作是传统的农业生产,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往往没有更高的期望。孩子完成义务阶段的学习之后,如果自己不坚持要读下去,父母很少有鼓励他们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

  普通高中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相对于义务教育而言,学费较高,目前的情况是:同一地区里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学费按规定是一样的,在笔者所调查的N市,农村普通高中学费甚至比城市的要高一些。如果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话,统一的学费标准并不会引起城乡家庭对教育投资需求上的差异,但城乡收入水平存在差异,如果这个学费标准对城市家庭是合理的话,对农村家庭来说就有点太高了。这样就降低了他们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投资需求。

  人们放弃其他投资而在教育(主要是非义务教育)方面投资,归根结蒂,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或其他收益。如果教育投资的收益率较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就会增加;如果收益率较低,人们对教育的兴趣就会下降。而教育投资个人收益率大小取决于个人承担的教育成本与一生中由于受某级教育而增加的收入的现值的比较。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学费相同,即投资于普通高中教育的直接成本相同。然而,教育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还包括间接成本,即机会成本,农村学生的这一成本高于城市学生。

  以上这些原因都使得农村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低于城市,城乡在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上存在着严重的差距。

  教育供给是指在某一时段内,教育机构提供给青少年受教育或培训的机会。教育的机会主要由政府、个人和社会团体提供,教育机会的提供量一般取决于经济承担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教师资源的配置等因素。

  城乡普通高中教育供给上的差异我们从附表中也可以直观地看出,城乡普通高中教育机构不仅存在着硬件设施上的巨大差距,在软件配置上也存在着巨大差距(见附表),主要表现就是农村普通高中的专任教师数量和学历层次、能力等方面都要低于城市的这一水平。2000年全国普通高中的专任教师有75.69万人,其中农村普通高中的专任教师只有10.4万人。并且,在农村普通高中里任教的教师学历水平、业务素质普遍比较低,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新颖。

  社会团体和私人对教育的供给主要是建立民办学校,这样的学校一般分布在城市,并且学费高昂,难以形成对农村学生的有效供给。

  说明:横轴Oq表示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供求数量;纵轴Ot表示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学费水平;Du、Dr分别表示起初城乡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Du′、Dr′分别表示变动后城乡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Su、Sr分别表示起初城乡对普通高中教育的供给

  起初,城乡对普通高中教育的供求达到均衡时,城乡的普通高中教育学费(直接成本)相同,农村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学生数量Qr低于城市Qu。在学费相同的情况下,为了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一部分农村学生将向城市转移,这就使得城市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水平提高,Du曲线外移,比如到Du′的位置,同时,Dr左移到Dr′的位置,此时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价格出现了差异,城市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价格Tu要高于农村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价格Tr,事实上,政府对普通高中教育的价格是实行价格管制的,城乡普通高中教育依然按统一标准征收学费,如果这个学费水平低于Tu太多,城市普通高中教育供不应求的状况就会恶化,城市的生均教育经费将急剧降低,教育质量趋于下降,这是与我们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相违背的。因此,新的管制价格将低于Tu,但接近于Tu,这样一来,普通高中教育的直接成本升高,就会使得相当一批家庭困难的学生选择不接受普通高中教育,这就使得普通高中教育入学率的城乡差异越来越大。同时,由于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存在着供大于求的状况,生源不足,办学效益一落千丈,最终必然导致设在农村的普通高中教育机构纷纷关闭,或者迁往城市,最终使得普通高中教育机构越来越向城市集中。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的直接原因是工农业生产率存在严重的差距,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城乡在教育的质和量上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非义务教育。劳动力是生产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要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将极大地推动生产的发展。在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中,劳动仅被视为土地的附属要素,能动性根本没有发挥出来。同时,由于这种教育差距的存在,使得城乡居民的文化素质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在劳动力市场趋于完善的过程中,必将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这样一来,农民收入在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便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农业生产的追加投资,使农业越来越陷入一种简单再生产的低水平陷阱里,最终必然损害整个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

  (1)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政府对农村中等教育的供给。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加快发展农村的中等教育,要安排资金重点支持农村一批基础较好的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保证农村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农村教师的流失,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使更多的农村学生有机会步入大学的校门进行深造,从而增加农村家庭个人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收益期望,刺激他们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投资需求。

  从2013年春季学期开始,在已经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的基础上,将免费范围扩大至学前三年;同时,在全县实行普通高中免费教育。其中学前免费教育实施对象包括全县所有公办、民办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及小学附设学前班在园、在班年满3周岁的幼儿;普通高中免费教育实施对象指具有本县户籍,且有县中学普通高中学籍的在校学生。

  (一)学前教育实行“一免一补”,免除学前幼儿保教费、补助经济困难家庭幼儿生活费。其中,对在公办幼儿园就读的学前幼儿及小学附设学前班幼儿免收保教费;对在民办幼儿园就读的学前幼儿按照同级同类公办幼儿园保教费标准予以减免。

  (二)普通高中实行“三免一补”,免除普通高中学生学费、体检费、住宿生住宿费,补助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生活费。

  (一)在免除学前幼儿保教费和普通高中学生学费、体检费、住宿生住宿费后,按照“免多少补多少”的原则,对幼儿园和普通高中学校进行补助。按照县物价部门核定的幼儿园和普通高中学校现行收费标准,县城公办和民办幼儿园按照每名幼儿每年900元、其他幼儿园与小学附设学前班按照每名幼儿每年700元进行补助;普通高中学校学费按照每名学生每年700元,体检费按照高一新生每人每年25元、高二和高三学生每人每年20元,住宿生住宿费按照每人每年300元进行补助。

  (二)对经济困难家庭幼儿和高中学生补助生活费,补助标准为幼儿每人每天3元、普通高中学生每人每天6元,一年在园、在校按250天计算。

  (三)根据省市现行学前教育免费政策,其中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所需经费由省、市、县按比例共同承担;学前其余两年及普通高中免费教育所需经费由县财政全额承担。

  (一)核定人数。享受学前和普通高中免费教育的人数以各学前教育机构和县中学普通高中电子学籍人数为准,统计时限为每学期开学后两周内,享受免费的幼儿和普通高中学生人数经核定后,因转学、插班等引起变动的不再调整。

  享受生活费补助的经济困难家庭幼儿及普通高中学生人数以实际统计认定为准。补助对象主要包括:重点优抚对象,城市、农村低保户,儿童福利机构孤儿及社会散居孤儿,父母双残或单残、家庭主要成员长期患病或丧失劳动能力造成生活困难的幼儿(学生)及残疾幼儿(学生);因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造成经济困难家庭的幼儿(学生);经济困难的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户和双女绝育户。

  (二)免费教育资金拨付。每学期初,县财政局、教育体育局按每学期教育统计报表人数核算,将学前和普通高中免费教育经费下拨到各学前教育机构和县中学资金账户。

  (三)经济困难家庭幼儿和普通高中学生生活补助金发放。各学前教育机构、县中学根据经济困难家庭认定条件和程序,会同幼儿、普通高中学生所在的村(居)委会初步确定享受对象,报当地镇政府审定;各镇政府负责核查、确定享受对象,并将享受对象面向社会进行7天以上公示,公示无异议后,由镇政府以批复形式下达各学前教育机构和县中学;县财政局、教育体育局按照各镇批复的经济困难家庭幼儿及普通高中学生人数将生活补助资金下拨到各学前教育机构和县中学资金账户分别进行发放。生活补助金发放需由幼儿和普通高中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签字认可,各学前教育机构、县中学要做好相关档案建设工作。

  (一)落实经费保障。县财政部门负责测算、筹措落实全县实施学前及普通高中免费教育所需资金,县教育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各镇和其他相关部门积极协调配合。县财政、教育部门要健全免费教育预算编制制度和预算资金支付管理制度,确保资金规范有效使用。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九”人口覆盖率达90%,高校招生数量自1999年以来也快速增长。然而,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增长缓慢,作为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的中介,普通高中教育成了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据1999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统计,我国县镇普通初中生毕业生4241585人,普通高中招生1892528人;村屯普通初中毕业生8913107人,普通高中招生551471人,由此计算出县镇、村屯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率仅为18.6%,远低于城市60%-70%的升学率。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种选择:第一,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但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种种缺陷以及其他原因,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寥寥无几。第二,复读。这部分学生比例较大,九年的义务教育已经培养了学生的“离农”意识,城乡间的巨大差异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高校扩招增加了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他们读高中、上大学的愿望更加强烈。然而复读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使本来就短缺的农村教育资源更加紧张,而且加重了复读生的经济和心理负担。第三,进入民办普通高中。农村民办普通高中数量少,教学质量与公立学校有很大差距,大部分读民办高中的学生期望值较低,仅仅为了获得高中学历。第四,放弃学业,进入劳动力市场。毕业生中小部分回乡务农,大部分离乡打工,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就业压力。这部分学生由于不具备专业技能,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收入较低,给社会安全造成隐患。

  2.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面临办学困境,未能充分发挥其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的功能

  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处于萎缩状态,生源严重不足。据1999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县镇初等职业学校毕业生41852。

热线电话:400-388-3624
电子邮箱:admin@youweb.com
Q Q:9164338265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48号
备案号:黔ICP备18011890号-7
中欧体育官方网站APP下载入口

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02-2017 中欧体育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