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新闻资讯

公司动态
行业新闻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电话:400-388-3624
Q Q:9164338265
邮箱:admin@youweb.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48号

中欧体育官方网站优质高中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3-10-22 12:19:42 作者:小编

  在信息技术全球化、高等教育发展大众化的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需要走出中国,亟待与世界接轨。从国外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其中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指出,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和项目[1],并对中外合作办学作出了总体规划,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阶段,人的价值观和社会的教育需求及各种利益群体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诉求呈多样化的趋势,对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和路径也有不同看法。对于这方面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尚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将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特点及在本科实践教学中的尝试两方面加以阐述。

  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指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水平和办学特色,具有一定领先优势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方式、教育管理制度、师资队伍、管理团队和质量保障体系等。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一是为了提高国内学校教育质量,建设教育强国;二是为了培养国际化人才,推动我国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如果不符合这两个基本需要,那么即使它是世界先进的,也不是“优质”的。优质教育资源的标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关键是消化吸收、利用创新,最终提高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2]

  在高等教育领域,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一般表现为有特色或已有办学成功经验的学科和专业。“优质”不仅指国外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还可以是国外院校的特色专业与优质课程,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高水平师资。其核心要素和决定性因素是师资的数量和水平;优质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教师身上,课程的实施和教学改革,也主要依靠教师来完成。因此,教师团队对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师资在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同时,更需要放眼全球,具备国际视野,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西方发达国家经常把教师轮流派到国外从事教学和实践活动,不断丰富他们的教学阅历,提高科研能力。教师在国外学习的过程中,可通过与国外教师的交流,充分考虑双方教育资源的可匹配性,便于日后结合国情,对引进的教育资源进行本土化改造。提高教师素质是一项长期任务,可通过教师培训的国际合作将其持续向前推进。

  国内的高等教育往往是以教师为主体,按照教师的想法将内容灌输给学生。这种方式所收到的成效并不大,有时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丧失创造性。而国外高校不同于国内的教学方式,其办学理念已经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即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编排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活动等。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既能给本校的教学方式带来一些改进,又能使大学生在新的教学方式下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保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其教学模式的学习,这样可以带动我院管理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更加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自主性与创新性的培养,而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的优质资源可以打破这种固有模式。其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以不设立教育机构的方式,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3]目前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且各模式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兼容性,在实际情况下往往可以将几种模式综合运用。另外,高校还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适当地采用国外较为成熟的培养模式,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以实现教育教学环节的良性循环。

  作为一名高校专业教师,本人尝试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实验平台等纳入到本科教学中。我所教授的课程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及相关学科,而对于这些学科国外高校有着更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更丰富的办学经验,其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等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在过去一年多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适时安排一定的学时进行双语教学,并推荐有余力的同学多阅读本专业的原版教材。按照学生的学习进度,让在课堂上给大家讲自己这段时间看外文原版教材的收获,同时鼓励学生将遇到的问题大胆地提出来,这样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自由地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目前网络上有很多国外优质课程,我从中有选择地介绍给学生观看,收到的成效比较显著,学生常常会为国外教师生动的教学方式所深深吸引。

  另外,基于本学科的特点,需要学生具有实验动手能力,因此急需改善学校原有落后的实验条件。在学校及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现在搭建的GIS基础实验室已初具规模,学生可利用该平台操作国外相关专业软件,来完成实验课的上机内容,同时有些感兴趣的同学还借助此平台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如本学期有六位同学成功申请了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现正准备筹划申请吉林省的创新基金。学生可以去学校在长白山设立的实习基地,利用长白山丰富的地理资源进行实践活动。另外,学院为学生参加科技活动提供咨询、培训和评估服务等,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各种科技实践活动,使得学生争取机会的意识与积极性极大增强。总之,同学们借助此实验平台不仅完成了基础的实验内容,而且依照学生的兴趣逐步开展了一些实验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引进和吸收优质教育资源并应用在本专业的教学与实验中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很多不足,如大多学生看外文教材有些吃力,实验平台的条件还需完善等问题。可见,国外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还有待进行进一步的本土化调整,需要日后加以逐步完善。

  [1]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及其运用[J].江苏高教,2012(10):34-38.

  河南报业网讯:记者王 晖 目前,全省有100所普通高中被认定为省辖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省优质高中资源不足与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子女上优质高中的矛盾。目前,全省共有普通高中888所,比上年增加34所。在校生146万人,比上年增加20.8万人,增长14.3%。2003年普通高中招生53万人,比上年增加2.8万人。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民办普通高中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多元投入体制和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普通高中教育新格局。一些优质普通高中在办好本校的基础上,吸纳社会资金举办分校,既扩大了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子女上普通高中的需要,又通过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普通高中教育,弥补了政府办学资金的不足,减轻了财政负担。②13

  [作者简介]罗尧成(1974- ),男,湖南隆回人,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规划与科研处处长,副研究员,博士,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原理。(上海 200093)

  [课题项目]本文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重点项目“示范性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模式与质量保障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ZS197)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合作项目的人才培养质量,这是我国引入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初衷。作为国际合作办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近十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的人口基数与其渴望在国际经济与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愿望,使得中国对中学后教育的需求非常巨大。中国是对国外优质高等教育最感兴趣,也是最渴望的国家之一①。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国家战略以及国民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质量要求与日提升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合作办学如何识别与引进优质的国外教育资源,确保为受教育者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这已被政府的各类教育规划和政策密切关注,并成为诸多实施国际化教育战略的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教育服务贸易理念的指导下,世界范围内相当大比重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都呈现出鲜明的经济性。在我国,《南方周末》记者的专访调查也证实了这一情况,一家知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负责人直白地指出:“90%以上的合作项目都是二三流大学用来挣钱的。”而另一位合作办学的负责人更是坦陈:“现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名声很差劲”“国外学校直言不讳地表示可以卖文凭。”一方面是合作办学项目的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则是申报合作项目的高校趋之若鹜。有媒体指出,2010年年初,教育部的办公桌上积压了4000份中外合作办学的申请,而这些被压下的办学申请都无一例外地来自“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王立生指出,“我们参与合作办学的一些学校,口头上都讲得冠冕堂皇,但其实不少脑子里装着的都是钱,这是中外合作办学现阶段存在的最大问题。其他的问题都是从中派生出来的。”②

  通过开办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来促进本国经济目标的实现,这已在诸多国外政府、组织及高校的报告中得到体现。如新加坡在其《新挑战新目标——迈向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市》的未来15年经济发展报告中,对教育服务贸易方面提出的总体目标就是:把新加坡建设成一个“世界校园”,以便在世界2.2万亿美元的教育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其数量目标是,2010年前,实现在已有5万外国留学生的基础上,再扩招10万自费留学生和10万短期培训学生,使教育服务贸易收入从占GDP的1.9%增长到5%,使教育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柱,而且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③。近年来在英国,每年靠教育出口可获利逾100亿英镑,约占其GDP总量的1%。而在澳大利亚,其国际学生从1994年开始每年递增15%,2005年~2006年,澳洲教育的收益达到101亿澳元,在该年度已经位居该国服务贸易产业的第二位④。

  教育领域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逐利性也得到了国外高校调查的肯定。澳大利亚教育国际发展署(IDP)对于传统的公/私立院校以设立分校、结对子、特许以及其他方式向其他国家提供课程和项目的调查研究显示,提供“境外教育课程”的主要原因包括:增加额外收入(41%);提高形象和声誉(31%);课程国际化(13%);给澳大利亚大学招收国际学生(9%);提高境外合作伙伴的能力(6%)。其中,所有原因中排名最低的那项措施还包括了给澳洲教师提供在海外校区上课的机会、通过境外项目的教学和管理给教员提供训练和发展的机会⑤。这一调查结果表明,设置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为外国合作伙伴和国内类似机构进行能力建设这样的原因被认为不重要,进而体现了境外教育从学术合作和能力建设到商业和创收的转变。

  设置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逐利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进入,体现在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一些“只认钱”的合作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已沦为“文凭工厂”;合作办学的专业大多限于那些低成本专业,直接加重了部分专业的重复设置⑥;有的合作项目根本没有实质引进国外教材和师资,国外高校仅派一两名老师前来授课。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需要高成本,而设置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对于合作方而言具有或明或暗的逐利性,在教育服务贸易理念下,设置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与引入优质教育资源二者呈现出一种天生的矛盾关系。因此,要提高国际合作办学质量,首先识别出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加以监督和保障,这尤为关键。

  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的核心是引进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那么,哪些资源才称得上是优质教育资源呢?优质教育资源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和丰富。其基本含义可以概括为世界范围内具有先进的教育水平,并能保持一定领先优势的学校文化资源、制度资源、物质资源、教师资源和特色资源等方面⑦。针对我国高职院校推进国际合作办学的实际,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识别应尤为关注三个方面,即拓展资源视域,避免观念误区,把握优质特征。

  1.拓展资源视域,关注“新型提供者”的资源。对于教育资源内涵的认识,不仅包括有形的物质资源以及无形的教育资源。结合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而言,在现有引进课程与师资的基础上,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以及管理经验,应成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的日趋紧密性使得高职教育优质资源的提供者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高等院校。不管在国际上还是在一个国家内部,国际财团、媒体和信息科技公司、新的私人伙伴、私立院校等都越来越多地参与提供教育,现在的教育提供者的含义正变得更为普遍和广泛,因为它包括传统的高等院校以及各类组织和公司⑧。如新加坡的莱佛士·尔有限公司(Raffles LaSalle Limited)是一家贸易公司,它就在亚洲许多国家提供时尚和设计方面的教育,为这些国家积极提供时装设计类课程。它通过签订一些新型的合作协议涉足了许多国家,它把“新加坡的公司与在澳大利亚、中国、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分公司结合起来,获得了来自澳大利亚一个州和加拿大一个省的认可,由一所澳大利亚大学、一所英国大学和多所国内合作高校联合授予学位”,跨境高等教育观察组织将其描述为“国际合作的典范”⑨。结合职业教育资源的特性,对于“新型提供者”所能提供的教育资源,我国高职院校应予以特别关注和重视。

  2.避免三个误区,保证资源引进与使用的优质性。优质教育资源具有相对性和过程性特征,再加上目前国内尚未建成完善便捷的国际高等教育信息查询系统以及国外高等教育机构资质和水平认证体系,大多国内高校对于国外合作院校了解不周,因此在引进资源的过程中很容易“以不变应万变”,采取一种定式化的应对举措,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中,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应防止如下三个误区:(1)名校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部分高职院校不关注自身的专业实际,一味追求与国外知名院校开展合作,并以同国外知名的研究型高校合作作为项目宣传的资本。事实上,调查显示,一些与国外较好大学合作办学的国内高校反映出对合作质量和效果的不满,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双方具体合作的专业并不是国外合作学校的强项或特色专业⑩。(2)认证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认证目前已成为国外高校保障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国内高职院校在引进合作资源时,常将一种认证过的资源视为优质教育资源,事实上,一种通过认证的资源是否是优质的,还要看认证的机构和组织是谁,以及它坚持的是一种怎样的标准,否则,“如果违规提供者或欺诈资质的机构与国际合作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则合作教育质量风险就会大量出现。”11在现实实践中,许多网络机构与新的组织,它们自我任命并参与其成员的认证。而有些认证工厂,往往不过是一个网址,并且通常游离于国家监管体系之外。(3)过去优质资源=未来优质资源。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把好“入口关”非常重要,但在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必须加以全过程的考察和对待,只有根据本国、本地以及本校的实际情况对资源不断加以有效利用并本土化,同时进行动态的考察,这种过去的优质资源才能成为未来的优质资源,否则,优质资源也会在合作办学实践中因“水土不服”而导致“变质”。

  3.把握本质特征,发挥引进教育资源的理想功效。上文已经指出,对于我国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而言,有效地发现及辨析优质教育资源尚存在较大困难。但是,只要把握好优质教育资源的特殊要求和属性,并以此进行选择,就能较好地保障引进资源的优质性。优质教育资源的特殊要求和属性主要包括:(1)优质教育资源的整体性。优质教育资源是一种全面性、整体性的称谓。教育资源的引入固然可以以某种要素为主,但要求具有一种整体性的观念。如引进优质课程要与引进优质教师相联系,而这二者的有效引进又与优良的管理模式相关联,因此,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必须考虑其整体性和相互关联性。(2)优质教育资源的地域性。高职院校鲜明的经济性和社会性特征也使得高职学校培养的人才地缘性很强。十年后,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区域性、社区型的学校,哪怕是行业、企业办的,也会具有非常强的区域性、地缘性特征,也就是说,学校依托的行业在当地要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发展环境、发展前景,最好是当地的支柱产业12。因此,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应非常关注其与院校所在区域产业结构的匹配性。(3)优质教育资源的适切性。教育资源的适切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符合高职教育类型的特点,普通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并不能算是优质资源。但现实情况是,我国高职教育主体对接的国外合作方有相当的部分是国外的综合性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国际合作的高职特色总体上不明显13。二是要符合不同高职院校的特点,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应与国内高职院校“门当户对”,要充分考虑国内合作办学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特色,以实现合作双方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有效匹配。

  为了有效实现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目标,我们不应将目光局限在引进这一环节,而是要把其拓展到包括资源认证、资源使用,以及引入资源本土化后资源的输出等全过程中。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提出了“把好门”“引好路”“走出去”涉及全程的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策略。

  1.把好门:严格开展对引进资源的资质认证。就整体层面来说,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层次较低,合作办学专业和课程门类重复建设较为严重,设置项目运作在较大程度上偏离教育主管部门初衷,存在的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表明,我国目前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引进资源还比较缺乏严格的资质认证。负责开展对引进资源进行资质认证是不同行动者的责任,责任的第一层在于教育提供者自身,第二层在于输出国,最后一层,毫无疑问在于输入国(教育的进口方)14。第一,对于教育的提供者而言,需要科学鉴别其已进行认证的教育资源。国外有些实施认证的研究机构网络和新型组织并不能完全客观地对实施项目进行评估,它们更感兴趣的可能是生产越来越多的经过认证的“明星”而不是提高质量。同时,市场力量正在使提供者的形象及其课程与声誉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教育项目与提供者争夺尽可能多的“认证”之星以增强竞争力和获得国际合法性,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区分合法认证者与违规认证者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15。第二,对于输出国而言,由于“新型提供者”不是“本国的”教育系统的一部分或不被认可,通常不属于国家资质认证与质量保障框架体系范围,因此在确定其质量和合法性方面带来了挑战。即便是属于输出国质量保障框架范围内的资源,也由于实施的认证只是对资源的标准做出最低要求,因为无法保障这些资源的优质性。第三,对于输入国来说,其明确跨境办学的目标与预期利益,并保证登记注册、保障质量与认证过程,它有助于保障高质量地实现国家政策和目标,这一点至关重要16。改革实践也表明,国际合作举办高等教育应该审慎地看待和选择国外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在选择过程中,仅依靠国外的认证和评估机制是不可取的,在保障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方面,接收国承担着更多的责任。

  ②方可成.教育部动刀“中外合作办学”[N].南方周末,2011-08-25.

  ④梁秀伶.我国及世界各国教育服务贸易出口的国际比较[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9(9):85.

  ⑥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国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100个。从专业分布看,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的机构和项目居多,共255个,占36%;外国语言文学类(如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日语)132个,占19%;电气信息类(如计算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94个,占13%;经济学类(如国际经济、国际贸易、财政学、金融学)74个,占10%;艺术类(如艺术设计、戏剧影视文学)37个,占5%;教育学类19个,占3%;其他类101个,占14%。数据来源于刘增辉发表的《中外合作办学开始整顿》一文。

  ⑦谢维和.论优质教育资源的含义与建设[J].人民教育,2002(11):26-28.

  ⑨(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高等教育变革的国际趋势[M].蒋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2.

  ⑩林金辉,刘志平.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2.

  12范唯.发掘高职学校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N].中国青年报,2012-02-13.

  新课改所倡导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是以目标统领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它改变了过去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以记忆模仿为主、以书面知识为主和间接经验为主的传统模式,融学习于活动中,寓乐于教学中,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得以培养,是适应新时期教育的一种以人为本的新型学习方式。因此摸索、实践这种新的课堂学习方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充满生命力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那么在课堂中怎样才能有效的“放”,让“放”在课中体现的更加自然,更加合理呢?

  1、要发挥体育骨干学生的作用。体育骨干既要简单地协助教师完成某些活动,又要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管理,更好地从学生的角度去安排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增强了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氛围和师生之间地亲和力,事半功倍地达到教学目标。

  2、在进行“开放式”教学时,教师应把练习的目的要求,以及课所要达到的效果给学生一个较为明确的讲述,让学生在一定学习目标指引下,根据各自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练习,提出较为直观的练习方式,做到“有的放矢”确定学习目标,内容选择应可能安排贴近学生实际,迎合学生自身要求,有一定实用性与趣味性较强的健身体育、娱乐体育、乡土体育、生活体育的内容。同时对场地器械布置、安全事项等要给予充分的布置,避免造成课堂混乱与发生安全事故。

  3、在“开放式”教学策略中最关键的是教师如何引导与学生怎样学的问题。教师应在不断改进“教学意图”引导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表现机会,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空间、真正让学生拥有主动权、自,强调动则有“理”、动则有“方”、动则有“趣”,注重适当的“放”,避免过严的“管”。在课的当中教师并不是完全脱离学生,等同于“放羊式”教学,而应更加密切注意被“放”学生的活动情况,课堂氛围,以便随时提醒、调整,并给予及时必要的点拨与指导。

  4、教师在实施“开放式”教学时应注意“开放”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学形式上的开放,而是要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上进行综合性的“开放”,其中“开放型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合作交流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合作交流可以增强师生、生生之间情感;通过合作交流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分享合作成功的喜悦。

  首先要建立教育对象的合作伙伴的观念,学生最反感的是“训斥”型和“粗暴”型的体育教师,他们高高在上,致使教学中合作的特性大大削弱。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伙伴身份参与教学,要自觉地“忘记”自己“教师”的角色,这将使学生产生向心力,从而对体育课产生兴趣。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生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提供多种多样的合作机会。应该说,在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都有学生合作的条件,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引导。比较常用的方法有:(1)商量合作法:商量的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合作的过程,在学生帮助老师想办法出主意的过程中,学生便自觉不自觉地当了教学的合作伙伴。(2)暗示合作法:让学生主动领悟。例如对练习中长跑中出现的怕苦怕累的学生不是直接批语,而是评论“马家军”不怕流血流汗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事迹,让学生受到积极暗示行动参与中长跑的练习。(3)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包括自我认识与自我纠正。例如,对课上非正常损坏的体育器材,教师把“损坏东西要赔偿”道理摆明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或修补或赔偿,使学生把“要我改正”转变为“我要改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之一。而现在的学生的兴趣激发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课的情境或是项目进行有意识的安排,从而来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浅层的兴趣激发,维持的时间与整体效果性并不是太好。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让学生模仿学习动作远没有让学生自己创造出新的学习方法来兴趣更强、效果更好。

  在大数据时代,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主体包括共享的双方,也就是资源需方和资源供方。随着时代的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的供方不仅包括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职能部门、公益组织和科研机构等非营利机构,也可以囊括教育资源提供商,甚至个体也可以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供方。要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就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共享性、平等性、开放性特点,全面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供方的来源。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双方并非一成不变的,在大数据时代,要积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供需双方的相互转化,尽量做到各取所需、各尽其能,使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双方能够互相交叉和重叠。

  要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效率,促进我国高中教育的不断发展,就必须重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运行系统建设,要使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能够满足我国高中教育教学的需要,从而使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运行系统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建设系统,进行优质教育资源的汇集和开发工作。建设系统要将教育资源分为非数字化教育资源和数字化教育资源两种,对于数字化教育资源主要是直接汇集和开发,对于非数字化教育资源还要进行数字化加工和制作,使其符合媒体文件的载体和格式。建设系统还要将已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汇集和整合,使其汇聚起来,能够进行推广、评估和归类。

  传送系统主要负责传输和配送优质的教育资料。例如,可以向特定的目标区域进行优质教育资源的配送,包括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等等。也可以通过对口帮扶的形式,使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双方结成对子。在大数据时代,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社会计算、4G技术、三网融合、宽带网络等技术,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投入产出比。

  使用系统要具备相应的硬件设备条件,使资源需方能够顺利获取教育资源。使用系统还应该具备指导、培训、高级检索等功能模块,使资源需方能够按照自己的具体需求获取和检索优质教育资源。需方也可以对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再加工,例如,高中学校可以对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二次加工,使之能够与自身的教材版本、学情相符合。

  近年来,郑州市以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为重点,大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向高位迈进。首先是2010年启动“班班通”建设工程,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优化和提升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其次是启动质量提升工程,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出“道德课堂”理念,涌现出以郑州102中学“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型课堂,被作为全国九大教学范式之一进行宣传推广。在此基础上,2010年下半年,又提出实施“优质教育倍增工程”。2011年1月4日,郑州市政府出台《关于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的实施意见》,将按照城市组团的理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扶持举措,推进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在1月13日召开的2011年度郑州市教育工作会上,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被列为该市教育工作“一号工程”。

  8月3日,郑州市召开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新闻会称,工程启动7个月以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落实新生优质学位超出了年初计划目标。所谓优质资源,就是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被社会公认的学校,这样的学校目前仅占郑州市教育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此前的《关于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的实施意见》提出,未来两年,郑州市将投入21.54亿元,新增4.58万个优质学位,使优质学位总数达到6.1万余个。

  今年1月4日,郑州市教育局印发了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工作方案,这也是该局的2011年“一号文件”。紧接着,1月11日,郑州市教育局召开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推进会,成立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项目指挥部。实行优质教育倍增工程,其实质是实现教育的高位均衡和高质公平。工程将按照存量挖潜、扩能建园、产事并举、借力发展、创新体制、提高质量的原则,加大力度,科学统筹,精细运作,力争通过两年的努力,使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明显拓展。

  郑州市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项目共分为省属学校、市属学校及各区学校项目。其中,省属优质学校的教育资源倍增工程,是重中之重。按照实施方案,倍增工程整体实施采取扩建挖潜、一校多区、强校托管、联合办学四种倍增模式。根据安排,今明两年,对没有改扩建空间的学校,将通过局部调整、初高中分设或新建、购置等途径增加新校区,实现好的学校一校多区办学,均衡合理布局。两年内,郑州17所学校将建新校区。今年,郑州市区好学校还要继续扩大招生规模,有发展空间的,要通过改扩建或内部挖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增量,今年,17所学校将改扩建。对于相对薄弱的学校,将通过优质学校托管的办法,充分利用相对薄弱学校的校舍,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增量,今年,有16个优质学校托管了弱势学校。另外,对部分优质学校与相对薄弱学校,将通过资源整合、联合办学,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为保障项目的推进和落实,郑州市教育局实施指挥部运作模式,成立了倍增工程指挥部,下设办公室、项目组等18个项目组强力推进项目落实;建立项目推进新机制,项目运作以学校为主、建立“三会两报一紧盯”制度,定期召开项目推进例会,对项目实行目标管理,将倍增工程纳入对各区、各学校年度目标考核;加大投入,增配人力,除基本建设外,每年增设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教学、科研和教师聘用及交流等;促进民办教育优质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经费补贴、优质教育资源输出等措施,不断提高民办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努力扶持打造一批规模适度、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社会声誉良好的优质民办学校;强力推进教学质量提升,充分发挥班班通的作用,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展达标课、优质课、示范课活动,确保质量,在项目学校实施“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等”八个统一,推动以内涵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实质性联合。

  为保障计划顺利完成,3月8日,郑州市教育局又公布了详细的工作月历及新的保障措施。这份“工作月历”,以每个月为一个单元,清晰表明当月的工作安排以及相应责任人。按计划,今年8月,2011年度的倍增项目基本能完成预定目标,实现优质教育的增量。同时,郑州市教育局推出了经费、教学质量、基建项目目标管理、干部、师资、扶持民办学校发展、奖惩、舆论引导、督察等九项保障机制。

  由于各区教育发展基础、特色不尽相同,该市在实施倍增工程方面,各区也有着自身的“特色”。

  二七区 “六名工程”。二七区把倍增分为“硬倍增”和“软倍增”。“硬倍增”指的是量的倍增,如名校扩建。今年还将加大名校引进力度,引进国内名校1~2所,提升名校档次和水平;“软倍增”主要指“质”的倍增,具体做法就是深化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名学科、名学生、名区“六名工程”,使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品牌、特色科目。

  中原区集团化。中原区将通过一校多区、强校托管等多种形式使优质学位倍增,实施从教育大区到教育强区的转变。还将推广集团化办学,在以往强校加新校,强校加名校等强校加乡校的模式下,尝试教育集团与高校合作办学的新模式。

  管城区植入式办学。管城区提出,采取植入式办学模式,以行政命令为主,兼顾学校共同意愿,将一所名校与若干学校组成学校共同体,以名校为龙头,在教育理念、管理、科研、评价等方面,统一管理共同提高。

  推荐词:办好教育是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郑州市顺应民众对教育的需求已由“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转化为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大力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采取四种倍增模式,九项机制确保项目推进和落实,推进教育高位均衡,给市民提供高质的教育公平。

  首先,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不少薄弱中小学校虽已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但总量不够质量不高.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很多新学科和小门类学科的资源难以找到。

  其次.优质教育资源后续建设不到位.部分资源没有补充发展。很多课程资源被评选为“优质”教学资源后,就没有再补充更新和发展,内容陈旧,导致资源无人问津,成为一个闲置的摆设。笔者调查发现。有近30%的中小学校教育资源近期没有更新补充过.甚至还是刚建时的内容。

  第三,对优质教育资源缺乏有效管理,部分资源难以使用。目前很多优质教育资源都是基于网络分布的.存储和管理在不同机构的服务器内,日常维护由专门机构或课程组负责。尽管分布式方式更加方便教育资源的不断建设、更新和完善,能更好地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共享,但仍没有达到理想效果,部分原因是由于专门机构或课程组的管理和维护没有到位。

  第四,资源建设缺乏针对性,功能单一。优质教学资源的功能是多层次的。教师需求的多是一些与教学和备课相关的资源,而学生希望得到的则是和学习密切相关和感兴趣的的资源。在教育资源建设时,不少中小学校设计的对象多处于同一水平层次,致使功能单一,很难满足师生的多元化需求。

  第五,教改滞后,与优质教育资源建设要求脱节严重。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教改、提高教学质量。但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校在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时还是以教为主.强调为一线教师的学科教学服务.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及研究等重视不够.支持的力度不大。

  首先.重视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良好氛围的营造,形成宽松高效利好的发展环境。薄弱中小学校要积极和善于利用政策优势造就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的条件.包括:一是利用城乡办学条件均衡的“物质保障线”,加大对薄弱学校的经费投入,使薄弱学校在场地与校舍、设备与设施、经费保障及教师编制等方面获得政策的倾斜性支持:二是利用城乡师资配置均衡的“人事编制线”,配备齐全教师队伍,并根据年级、班级、学科类别实现合理的师生比:三是利用管理水平均衡的“干部水准线”,引进优秀校长、建立优秀领导班子,在校长定期交流轮换、城乡学校“捆绑”发展中,通过统一调配、统一管理、统一考评,实现理念、资源、方法、成果、利益共享;四是利用教育质量均衡的“质量标准线”.在优质生指标切块分配中.获得升学竞争的生存空间,并挖掘学校优势,办出特色。

  其次.加强薄弱中小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为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和发展保驾护航。中小学校领导班子是一校之“魂”,是学校与教职工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中小学校领导班子的管理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是“盘活”学校管理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的关键。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应采取定期学习研讨、交流轮换等措施来提升薄弱中小学校领导班子的管理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切实从领导班子建设上保证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和发展。

  第三,强化教师的培训和校际交流,建设优质教师资源。建设优质的教师资源是推动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的关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促进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工作的领导.统筹优秀中小学校和薄弱中小学校问的教师资源,一方面,在吸纳新的优质教师的同时,不断为薄弱中小学校的教师专业提升和职业能力培训创造条件和提供方便;另一方面,把城市学校优秀教师派往农村学校支教、把薄弱学校教师派往城市学校进修。这样一来,农村薄弱学校得到了教师资源支持、上派教师得到了学习机会,下派教师也得到了教育锻炼.从而使优质教师资源在教育统筹发展中不断得到生成和发展。

  第四,立足课堂教学研究,深化课程教育改革,建设优质的课程体系资源。课程资源体系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必须以教育科研为导向.深入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成果来推动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能力的转变及提高。在课程体系方面,应研究不同课程、专业的性质与特点,以及教学对象的类型及特征,要重视教学设计,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课程应能够帮助解决教学上的重点、难点、关键内容或文字教材难以解决的问题,从传统教导性转向对话性;在教学内容上,建设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积极开展校本研究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推动课程改革。还应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形成优质的课程体系资源。

  第五,推动薄弱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为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和发展提供新途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资源获取提供了新的途径,薄弱中小学校可以利用光盘、网络等多媒体方式获取教育资源。薄弱中小学校也因教育资源的获取而获得改革与发展的资源基础.这对于解决薄弱中小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薄弱中小学校这种多媒体式的获取教育资源方式具有薄弱学校与优秀学校共享教育资源、共同发展的“共享性”特征。薄弱中小学校不以减少优秀学校教育资源、放慢优秀学校发展为代价.在实现优秀中小学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能促进薄弱学校因为教育资源问题的解决而加快发展.是“双赢性”的教育资源“均衡”,体现了公平意义的均衡。和单纯的教师相比交流,它在不削弱优秀学校教育资源及其优势组合下,优势较为明显。当然,薄弱中小学校还要研究所获取的多媒体教育资源的“校本化”的利用问题。研究表明,薄弱中小学校使用多媒体教育资源时,如果简单复制,就会出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容量、呈现架构、教学内容与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学习风格是否匹配等适应性问题,容易出现教学氛围低迷、教学信息反馈弱化、教学秩序维持难度加大等现象。

  第六.注重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的监管和评估,建立健全监管和评估体系。根据薄弱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的目标。运用一定的方法对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的实际效果进行相应的督促监管和价值判断.收集其生成和发展方面的信息,并进行科学分析,对存在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纠正和调控。对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发展的特点和要求,设计可操作的团队建设工作的预期目标、观测点、过程监管和结果评价等环节,形成规范科学的监管和评估体系。

  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学管理是高等学校管理的最主要的任务和内容,也是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教学质量管理的观念与机制的创新。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首先涉及到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或评价学生的质量和教育教学效果问题。对标准的看法,其实就是质量观问题。

  质量观与人才观是密切相关的。有什么样的人才观,就可能有什么样的质量观。比如,持专才教育观,就会用所掌握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标准来衡量教育教学质量;持精英人才观,就会产出以学术性标准评价高等教育的质量,诸如此类。面向新世纪,我国大学教学质量管理首先应该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质量观。

  树立全面质量观。所谓全面质量观,有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工作质量这两方面相互联系的内容:一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不管是哪一层次,哪一类型和哪一形式,都应该按照社会主义教育总目的的要求,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质量观的核心是使所有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文化、业务、身体、心理等素质获得全面而和谐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是全面质量观的主要含义。另一方面,全面质量观不仅指教育结果,即所培养的人才的素质全面发展,而且也指培养人才的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的优化配置和协调有序。全面质量包括高等学校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所从事的一切活动的质量,即办学质量。

  树立多元质量观。教育质量不存在绝对相同的标准,人才的质量规格、办学的质量要求都可能是各具特色的。随着大工业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财富的迅速增长,生产过程分工的加快,新兴部门的不断出现。其结果,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对人才质量规格、人才结构多样化的要求。高等教育的层次化、类型化、形式化,其实质是人才质量多样化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反映,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大众化在量上的发展,导致了高等教育质的变化,导致了高等教育观念、入学标准、培养目标、结构、学位标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多方面的改变。质量不再是同一平面的东西,而是立体的。它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确定直接联系。培养目标与规格不同,质量标准也就不可能相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是多样的,高等教育质量也必然是多样的。那种用学术性的标准衡量职业性高等教育标准,或者以本科教育质量标准评价专科教育质量标准的观念,都是片面的。因此,关系到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必须树立多样化的观念,这有助于实现各不相同的培养目标、有助于高等教育在各自的结构、层次上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当然,质量标准和规格的多样化,不是不要质量。不同层次与类别的高等学校,有各自的质量标准和要求。这种标准和要求,归根到底看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看它对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需要的促进程度。其中,人才培养目标质量是最为根本的,办学质量应该在满足培养目标质量的前提现自身的发展要求,不能脱离人才培养质量,片面强调规模与速度的发展和大而全、小而全式的发展。在本层次和科类或专业领域,街量教育是否具有质量,当然要考虑人才素质以及人才培养是否有相应的办学条件保证,衡量教育质量是否提高,主要看两方面:一是纵向比较看质量发展,即现有的总体办学条件和生均办学条件以及人才素质是否比以往有所提高,是否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横向比较,看本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同层次和同科类院校中所处的位置,看本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投入产出是否合理等。

  在教学质量管理创新中,除了教育教学质量观念的创新外,还应充分认识教学质量的新的意义。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质量总体结构中的核心结构,是一个有特定的质的规定性的有机整体。是教学中人才培养所应达到的德、智、体、美等全面素质提高的水平。教学质量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形成的系统;也是学校办学和教学管理的总体成果。从管理的角度看,教学质量是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管理和控制的结构。教学质量的本质,就是学校教育紧跟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趋势,适应并自觉服务于社会需求并反作用于社会的程度,其基础在于人才个体为适应社会需求而充实丰富自我的总体素质的程度。

  这是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当然还必须凭借于优化的课程和设备手段。这里所说的教师教学水平,首先当然要求每个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教学方法及艺术。但教师群体内的优势互补互促,集体教风的形成也是影响因素。

  1.任课教师个人素质,包括思想品德、思维品质、业务素养、治学治教品格、教学技能等;

  4.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和教师间教学、科研交流协作、优势互补互促及效能的发挥、放大程度。

  这是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教学质量最终体现在学生成才的程度。教的质量、管理的效能、最终都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没有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教学质量是无法提高的,而要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要靠教师教书育人的质量,靠管理的水平和效能。学生素质主要包涵以下内容:

  1.学业基础。一是主要科目的基本理论知识基础;二是综合的文化基础要素;三是学习的能力和学习方法状况。

  2.思想品德基础。包括学习动机和目的,学习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等。

  4.身体素质,要有健康的体魄,尤其是要有所学专业所需或关系密切的良好的生理素质,如符合各专业有关的身高、视力、听力水平的要求。

  教学管理是高等学校管理的最主要的内容和任务,也是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是对高校整个教学活动所进行的质量监督和控制。它具有全面性、全员性、全过程性等特点。

  首先,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既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均得到发展,也要从系统分析的观点,重视一门课程、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质量,重视人才培养的全面教学质量。

  其次,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是全员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涉及全校各个部门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学质量管理就是要调动每个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奋斗。

  再次,教学质量管理贯彻整个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从招生到学生就业的有关教学工作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要对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和可能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教学信息、内外部因素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建立质量控制系统,保证教学质量。教学工作过程主要是招生、计划、教学、教学辅助四个过程。

  教学质量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工作各要素管理、教学进程各环节管理和现代教学技术管理。

  这是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横向结构,其内容是对教学质量要素各个方面进行基础建设、深化改革及发展提高的过程。这是教学工作的总体内容和学校办学工作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的依据和载体。我们说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抓好教学质量要素的建设改革、发展与提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这是教学工作中具有关键性、主导性的重要方面,是教学管理工作最基本的和关键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基本建设工作:

  (1)制定并执行教研室工作条例,认真开展教研室的组织制度建设,推动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活动的开展。

  (2)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有关规定文件,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师资队伍的优化。

  (4)制订教材建设规划,着力组织教师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

  (5)根据国务院的《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制订优秀教学成果立项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抓好优秀教学成果项目建设,推动教学改革持久深入地发展。

  (6)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包括校内图书馆、资料室、实验室建设,附属工厂、附属医院、附属实验中小学建设及校外见习基地的建设。

  (1)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开设能集中体现学科先进水平的精粹的必修课及大量的适应社会要求和反映科学最新成就的选修课供学生修习,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特点科学合理地组织自己的知识结构。

  (2)制定并严格执行教学的各种规章制度,抓好教学各个环节,尤其是抓好文科的社会调查和理科的实验教学和专业见习实习,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自学钻研的良好治学品格。

  (3)结合国情、区情、校情逐步建立健全具有本校特色的考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严格考核环节,把好教学质量考核关。

  教务管理工作是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协调并优化教与学关系的良性循环,优质高效地解决教与学的矛盾,促进教学目标全面实现的必不可少的保证。当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条件、手段与方法)三要素基本具备之后,如何将这些要求继续完善和优化,并使教学各要素及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能够协调组织,并顺利开展,就要靠教务管理的水平和效能了。

  上述三个方面的基础建设工作,既是常规性的教学管理工作,同时也必须将教学改革的措施寓于这些管理常规之中,使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具有实践──研究──创新的品格,才能使教学不断改进、提高,学生学有所得,管理工作在管理探索实践中不断上水平,创出新成果。

  在教学质量形成的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规范地实施管理过程四个主要环节,即:制订计划──运转调控──检测评估──总结提高。这四个环节,主要存在于较大周期的活动单元和以一个学期为周期的活动单元中。其中,特别要抓好教学评价工作。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质量管理的动力,是教学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评价是一个相当复杂且科学性、规范性、程序性都很强的工作系统,包括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课程(建设)评价、专业水平评价直至学校的办学水平评价等一套完整的系统。一般说来,由于评价功能和作用,在设计和实施教学评价时,既考虑到现状评价──评优的需要,也考虑到合理评价,以评促建的需要,因而采取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既体现了教学质量建设的要求和教学质量形成的过程,同时又是教学质量管理的动力机制,具有教学主体的运行机制和动力机制双重效能。

  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管理,在内容上主要包括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硬件)的购置及管理,教学技术人员的配置、使用、管理及业务培训,技术教育(软件)的编制、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管理的总原则是,遵循技术教育规律,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实际,合理配置设备、人才及教材,充分发挥各类技术教育设备的功用,以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校教学质量的管理,要通过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的创新,改变以往教学质量仅仅靠被督促检查的局面。

  一个质量监控体系如果没有一定的参与面,就难以体现监控的效果。为此,在评价机制上,以校级重点课程任课教师必须参加评优为基础,实行综合性评优和单项评优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提高教师的参与面和积极性。有些学校全学期进行优秀主讲教师的评选,采取自愿报名,学院推荐、督导组推荐、教学管理人员推荐等多方面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参评入选,最终评选没有名额限制,只要教师讲课水平达到评价标准,就予以评选确认。这种“不设比例,不限总量”的做法,较好地解决了过去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同时有的学校还明确,凡是被列为学校重点课程的,其主讲教师必须全面参与全校优秀主讲教师的评选。为鼓励任课教师个性创新和单项突破,学校在综合评选优秀主讲教师的同时,也设立了优秀电子教案和优秀试卷等单项评选。

  特别要注重评优课,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评优课作为一种手段,应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首先应当转变评价观念。以往在评优活动中,评委们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关注教师是怎么讲的,即使关注到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往往只注意到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反映。这种评价就容易导致教师将备课精力投入到准备“表演”上。要改变这一现状,评优课的评价观念就应当从关注教师“教”转变为关注学生“学”。区别一名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标准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在优质课上的讲课能力,应该是看其能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应当从促进主体学生发展的角度来审视一个优秀教师应起的作用。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行为表现,来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树立“以学论教”的评价观念。

  应将课堂评价延伸到课外。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是否优秀,仅靠教师在一堂课上的表现显然是片面的。在以往的评优活动中,评委们所听、所看、所评的内容都局限于一节课。用一节课的表现来对某个教师的教学质量下定论,容易造成评优活动的导向发生偏差。因此,评优活动除了听一节课之外,还应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做一个全面的评估。课外的评价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

  1.教师所带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知识的能力、习惯养成等等。

  2.教师对促进学生成长所做的工作,如给学生的评语、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等等。

  3.对教师素质进行评价,如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文化素养、参与共事能力,教学研究成果、自制的教具、模型、多媒体教学课件等等。教师在平时对教育工作付出的劳动,取得的成绩才最具说服力。

  评优应具有促进教师发展的作用。应当改变以往专家评委说了算的评价方式,由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共同参与,应强调优质课评价过程的研究性,把评价与探讨相结合,给听课者一定的思考和讨论的机会,使优质课的产生过程,变成教师与专家之间思想的碰撞与交流过程,变为激发教育智慧的促动过程,变为教育家成长的促进过程。

  考核教师教学全过程的基本思路,即考核要看教师的教学文件、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的状况和效果、教师教书育人的态度、教学改革的措施及效果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最关键的“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的状况和效果”的考核,可以采取专职督导组成员专门听课,学生问卷调查、观摩课教师点评、校教学指导委员听课测评、外聘专家听课测评等方式进行综合考评,保证考评成绩的客观、公正。专职督导组成员由学校聘任的各主要学科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组成,具体负责各种教学评优的日常教学检查工作,对于申报参评优秀主讲的教师,校督导组在一学期内要组织多位专家对该教师随机跟踪听课并评分。在学生问卷监控方面,为确保学生评价的客观,教务部门调查时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每班发放一定数量的问卷,份数要做到男、女学生,好、中、差学生均衡。在外聘专家测评方面,每学期学校特别邀请校外专家到校进行听课调研。对于申报优秀主讲教师的课程,校外专家要重点听课,并按照已制定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教师评分,指出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监控体系,可以较好地保证评选结果的公正,也极大地促进教师狠抓日常教学工作,注重在每个环节上精益求精。

  此外,我们还可以作一个新的尝试,即努力探讨把ISO9000族质量认证体系应用于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问题。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中国教育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我国的学校教育管理只有与国际教育标准接轨,才能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要求,而教育质量认证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一条与国际接轨的途径。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质量认证体系为ISO9000族质量认证体系,而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在我国教育质量管理领域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规范、实用性广的认证体系标准,因此,将ISO9000族质量认证体系标准,再行推广,对我国学校教育管理很有必要。

  第一,联合国内权威教育行政、科研学科、质量认证机构开始联合攻关,以ISO9000族质量认证体系标准为参照,通过对企业质量认证体系进行全面的分析、整合,并结合学校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新的研究,这个研究应该包含这些内容:ISO9000族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内容;ISO9000族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实施原则及步骤;ISO9000族教育质量认证体系方法;ISO9000族教育质量认证体系标准;ISO9000族教育质量认证体系个案分析研究。通过研究,制订出一套教育管理质量认证体系标准。第二,利用教育行政以及科研机构的优势,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水平的学校作为实验学校,开展教育质量认证体系标准实验,并不断跟踪反馈,对标准体系进行修订和完善。第三,通过持续一定时间的实验和总结,制订出一套科学、合理、公正并行之有效的量化的学校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并在全国推广。第四,在教育领域建立教育质量认证最高机构,统一我国学校ISO9000质量认证工作。这样制订出来的教育质量认证体系标准,将是一个可以适用于我国不同地区教育领域的质量认证体系标准,并将其引入教育质量管理领域,必将为教育管理现代化提供一个发展的方向和平台。这不仅有利于深化教育评价尺度,巩固已有教育成果,而且对促进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发展以及我国教育的三个面向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激发广大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须建立新的激励机制,对那些“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教师要给予物质与精神的奖励,以激发教师更大的劳动热情,使那些工作较差的人,从中受到教育和鞭策,有助于劳动积极性的提高。当优秀主讲教师评选出来后,就明确将优秀主讲教师的待遇与教学质量挂钩,打破教学工作的“平均主义”和“职称铁饭碗”的旧作法。应体现教学质量高,教师付出的劳动多,价值就应该不一样。我们不但要把奖励与教学工作量考核挂起钩来,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把奖励与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估挂起钩来,充分体现优劳优酬。

  我们不但要对优质课程、优秀专业、优秀教材、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和鼓励,而且要鼓励教师积极开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教学科研,大力奖励优秀教学研究成果。

  [1]教育部高教司编:《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98—104页。

  [2]黄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0—50页。

  [3]柯佑祥:《高等教育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2—283页。

  [4]张迎春、孙婷:《应反思评价环节》,《中国教育报》2002年7月19日,第4版。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4.3%,在农村就业人口中,文盲占9.5%,小学及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86.2%,高中以上学历人口仅占4.3%。”[1]由此数据可知,农村人口的素质亟待提升,且实践调查中发现,导致农村人口素质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家庭进行优质教育选择时处于劣势。而党的十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广阔的农村和广大的农民,而农村的教育水平和质量又是重中之重,它不仅直接关系着农村人口素质的提升,而且对解决‘三农问题’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2]因此,研究农村家庭教育选择的制约因素显得尤为必要。教育选择是指作为选择主体的农村学生及其家庭在教育消费过程中对不同教育的选择,包括对学校类型的选择和学校质量的选择,其中的学校类型是指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质量指的是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差别,也就是优质教育和一般教育之分。本文着重讨论的是农村家庭对学校质量的选择,即对优质教育的选择。因为学生能否成功选择优质教育是影响其接受的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因素。受教育者自幼接受的教育质量不仅影响其当时发展水平,还会反过来影响其后期能否有更大的教育选择空间。影响农村家庭教育选择的因素除国家、社会层面原因外,农村家庭资本也在其中。家庭资本包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相对于文化、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对农村家庭教育选择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程度也是最深的。因此,本文将从经济资本对农村家庭教育选择的影响机制着手进行分析。

  教育选择包含不同形式的教育选择,表现为对优质学校教育的选择和对校外优质教育的选择。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农村家庭由于经济资本处于劣势地位在两种教育选择中都处于不利境况。

  “优质教育资源”笔者以重庆某市郊重点完中的高一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随机发放问卷104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2%。由统计结果来看,98人中,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比例为3:6.8。对“在上学期间,您有没有缴纳过赞助费进行择校”一项进行结果统计。就获取优质教育资源机会而言,城市学生是农村学生的2.26倍(68:30),说明农村学生整体上处于劣势地位;以缴纳赞助费的学生占相应户籍总人数的比重而言,农村学生是城市学生的近2.1倍(40%:19.1%),说明在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方面大部分农村学生是选择缴纳赞助费的形式。最终可说明两点:其一,从68∶30的数据可知,相对劣势的农村义务教育导致农村学生难以进行重点高中教育选择;其二,从40%∶19.1%的数据可知,没有达到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的农村学生,其家庭很少能承担起高额择校费为其进行重点高中教育选择。对于一所处在市郊且更靠近农村的高中来说,农村生源不应低于城市生源,但为何出现城市学生是农村学生2倍之多的现象呢?这与优质教育资源累积效应极大相关。所谓优质教育资源的积累效应是指,一个学生前一阶段接受的优质教育会对他下一阶段接受优质教育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这种优质教育资源的累积效应可以分别从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和解释。首先,就城市学生来说,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和教育中存在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政策,无论在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还是师资力量等软件方面,基础教育向来是城市远优于农村。因此,在整个教育阶段便出现城乡教育水平巨大悬差,这样从整体上城市学生的优质教育累积效应便产生了,于是会出现上面所展示的城市学生是农村学生2倍的现象。其次,就农村学生的情况来分析,也可以证明这种累积效应。不仅是对高中教育的选择,就是对高等教育的选择农村学生也处于劣势。“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总计723万名,其中农村考生人数为398万名,占报名总数的55%。”[3]这是建国以来,我国农村考生人数首次超过城镇。但是又有多少农村考生可以获得优质高等教育选择的机会?一项2009年的统计结果显示,“当时农村和城市人口比例均等,理论上农村大学生和城市大学生的比例也应均等,现实情况却是1∶4.65。”[4]布迪厄在20世纪60年代调查不同社会阶层学生的入学机会均等问题时发现,“社会地位最高身份的学生独揽最高学府;对于社会出身低的学生而言,上大学则是以专业选择方面受限制为代价。”[5]可见,经济资本处于劣势的农村家庭也难以进行优质高等教育选择。本文调查的学校作为一所完中,高中部在进行招生工作时一般倾向于接纳本学校初中部的优质生源。在所调查的30名农村高一学生中,有15名是从本校初中部直接升上来的学生,而剩下招收的15名农村学生则来自外校。这15人当中有10人都曾缴纳过赞助费,而且有8名是在初中阶段缴纳过,有2名是在初中和小学阶段都缴纳过,他们缴纳赞助费多是为了进入重点初中和重点小学。由此可见,这10个农村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接受优质教育的经历对他们现在能够进入这所重点高中是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的,也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积累效应。

  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别人在前进的时候,自己如果原地不动,那就是退步。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们也懂这样的道理。他们每一位总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再接受一些额外的教育来提升自身的水平,于是便出现了家庭的校外教育选择行为,譬如各种各样的艺术培训班、寒暑假课外辅导等都是家庭进行校外教育选择的对象。笔者曾通过调查暑假培训机构了解城镇和农村家庭的校外教育选择状况。在重庆市某县,当地的教育培训机构对于国家课程每科培训费根据班级人数不同价钱也不等,比如学生容量在5人到30人之间的大班,则每人每科培训费用是800元;而班级容量在5人之下的小班,则每人培训费用是1200元。而且每名学员至少选择两科学习,如此高额的学费下,竟吸收了不少学生,仅笔者所调查的一家培训机构便招收200多名学生,而整个县城拥有15所培训机构,除此之外还有在职教师举办的培训班,粗略计算,将近有5000名左右的学生参加课外培训,而这仅是普通文化科目的学习,并不包括艺术类等培训机构的招生在内。对比上述城市家庭的校外教育选择,乡镇农村家庭在校外教育选择方面,则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调庆某镇时,该镇仅有两家课外辅导机构,却遭遇招生不足面临“倒闭”的尴尬局面。其中一家机构为吸引生源,将学费800元改为学费400元,学费降至一半,却仅有8名农村学生参与报名,而另外一家机构则直接将学费降至300元,才吸引43名农村学生就读。暂且不论各个培训机构的教育质量良莠不齐,单单从学生培训人数的角度,就可以看出农村子女限于经济压力,很少有能力参与课外培训,即农村家庭限于家庭的经济资本难以为子女进行学校之外的教育选择,更不用说优质的校外教育选择。上述城市家庭和农村家庭在校外教育选择中表现出来的巨大反差,间接反映出家庭经济资本在其中扮演的重要作用。城市家庭经济上的宽裕使得他们会预留出专门的一部分资金作为孩子的课外教育支出,而对农村家庭来说这样的一笔支出成为他们无法消受的一笔额外支出,表现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我们不难理解这样一个道理:农村家庭无力承担其孩子的校外教育成本,使其像城市学生一样接受校外教育辅导,而继续难以进行优质学校教育选择,最终导致差距越来越大。可见,对于校外教育选择和学校教育选择,农村家庭由于弱势经济资本都处于劣势地位。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经济资本在农村家庭的教育选择中起着非常大的制约作用。从表面看,是农村家庭弱势经济资本的原因导致了这种失败,然而这仅仅是事情的表象。是什么导致经济资本能够在一个家庭的教育选择中发挥如此重大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才能触及问题的核心和实质。国家教育政策中“以城市为中心”的制度使得城市学校的建设无论硬件或者软件整体上远远优于农村学校,这样便赋予了城市家庭的学生“得天独厚”的优势,优质教育的累积效应一开始就“眷顾”着他们,而远离农村学生。另外,地域发展不均衡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城乡发展不均衡尤为突出,这集中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上,面对城乡差距,农村家庭经济资本方面普遍不如城市家庭。在这样的现实之下,一些占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虽然表面上是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都有入学资格,但是高额的“赞助费”“择校费”的制度设计客观上将在经济资本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家庭学生拒之门外。也就是说,在起点不平等的前提之下,机会的平等只能是假的平等,失去其现实意义。总之,国家教育政策中“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倾向和优质学校高昂择校费这种门槛的设置,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村家庭进行优质教育选择的道路被彻底封死了。因此,消除学校高昂的赞助费、缓解和消除城乡教育二元结构,改变教育中的“城市中心”倾向等诸种不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才是实现教育真正的公平正义和解决农村家庭在教育选择中不利处境的根本之道。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瞿茜.中国农村家庭对高等教育的选择[J].理工高教研究,2005(1):10-13.

  提供优质教育,创办精品学校是我校的办学宗旨。实施优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 势。发展优质教育是一项关系到整个国家教育兴衰的大事,需要全社会和各类学校的共同努力。在新世纪如何推行优质教育,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优质教育是对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积极的开发、科学的整合、充分的利用。发展优质教育不是片面地、简单地认为优质教育就是原有重点学校的再强化,就是重点学校的规模扩大和数量增加,就是搞新一轮的重点学校。而应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共同提高。

  教育内容是实施优质教育的载体,而课程教材又是这一载体的具体体现。新课程计划明确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组成。国家、地方、学校均承担着优质教育教育内容的研究和确定。校本教材的建设更是基层学校实施优质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

  由于历史的、经济的原因,基础教育存在着地域的差异,即使是同一地区也存在着学校的差异,这是客观的,绝对平均是不可能的。但是就优质教育来讲,开发、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向学校提供优质教育的教育内容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应该共同努力的,也是可以办到的,这也就是优质教育在全局上的均衡性在教育内容确定上的要求。

  校本教材的建设是学校实施优质教育的重要组成。优质教育就其本质来讲是“全面打好基础,充分发展个性”。校本教材的建设,选修课、活动课的开设,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同时也是对本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充分开发,也是对本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是对办学者(校长和教师)教育思想和业务素质的扦验和考验。优质教育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干部、教师自身的敬业精神、业务水平、创新能力和努力程度。

  优质教育实施者的主体是学校教师。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均直接影响到优质教育能否真正实施。优质教育的体现和实施,需要各种各样的条件,但其中最根本、最活跃、起决定作用的是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也就是学校教职员工队伍。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才能成为真正的好学校。名校长、名师带出了名校。名校也孕育了名校长和名师。这种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是社会认定、专家评估优质教育的直觉标准。基于这种认识,发展优质教育必须注重对校长的选拔和任用,对教师的配备和培养,同时要为校长、教师、职工施展才智提供条件和舞台。而就这一点来说,作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教育力量的组建应有一个统筹兼顾、全面协调、科学合理地安排。

  优质教育应该是特色教育,离开了特色谈不上优质,优质寓于特色之中,特色体现优质。纵观中外名校,无不以特色著称。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多元文化的时代,是和平、发展、友谊为主流的时代。新时代呼唤新型的人才,新型人才的培养呼唤有特色的新型教育——优质教育。

  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其基本内容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学校育人的基本途径是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如何形成学校德育的特色,必须在灌输、渗透、实践三个环节上创造出特色。

  全日制学校以教学为中心,这是学校的特点和教育规律所决定。任何教育教学改革,决不可能把这个中心改掉。离开了教学中心,就根本谈不上优质教育。当然,强学中心绝不是片面坚持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优质教育的教学特色应集中体现在教学的理念上,变重书面与考试为重知识与能力;变重成绩与结果为重过程与方法;变重传道授业与解惑为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是强调了优质教学应关注人的本质方面的培养与提高,只是强调了内在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行为,只是强调了潜移默化、日积月累、量变质变,并不排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不否定讲解、传授,并不抛弃考试、考核。如何创造性地体现这些理念,这正是教学特色所要求的。

  优质教育的管理特色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正确的管理思想,二是科学的管理机制,三是高效的管理手段。学校教育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是要管好管理学校的人,是要充分调动学校各类人员的积极性。而人的管理最根本的是心的管理,心的管理最关键的是真诚,所以治校要管人,管人要管心,管心要知心,知心要关心,关心要真心,这应该是优质教育的学校管理最核心的部分。

  优质教育的学校管理还应该是全过程的管理。工作讲程序,管理有依据,评价重依据是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要求。改变管理观念,完善管理制度,编制度手册和程度文件,把制度建设和序化管理结合起来,这是提高办学效益,实施优质教育的双翼。

  特色管理的机制应该是积极健康、科学有效的,其具体形式和内容可以因校制宜,但是精神与物质的结合,勤绩与利益的结合,个人荣辱与学校盛衰结合的原则是必须的。

  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的教为主,还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应是实施优质教育必须从认识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的问题。毫无疑问,优质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坚持科学理念,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综合实践,使学生可以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

  当前进行的课程改革,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更新换代,而是要从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综合性、整体性的改革。实施新课程改革方案,教师必须从根本上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材培养模式。教学指导思想、目的要求、内容形式、考核评价等方面,均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有根本性的区别。课堂教学如何实现三维目标问题,新课程中的学习方法问题,科学地探究性学习问题,开展合作学习的策略问题等等,均是坚持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改理念,搞好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思考实践的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好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体现优质教育的人本性。

  研究性学习区别于其它形式的学习,最本质的是强调“主动、参与、过程”,从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研究性学习也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其精髓是一种教学思想,应把研究性学习的精神贯彻到学校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中。只有这样的教。中欧体育官方网站中欧体育官方网站中欧体育官方网站

热线电话:400-388-3624
电子邮箱:admin@youweb.com
Q Q:9164338265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48号
备案号:黔ICP备18011890号-7
中欧体育官方网站APP下载入口

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02-2017 中欧体育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HTML地图 XML地图